投稿

两当县“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 赵辉 作者/ 时间/2025-11-06 18:17:28

  中共两当县委副书记 赵辉

近年来,两当县紧盯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大力推广“八有”(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下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中有客)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践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绿赋能”。该模式被列为第六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典型案例和产业发展典型经验。2022年9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甘肃分会上,被作为典型经验交流推广。2024年8月,两当“八有”山地立体农业发展经验走进“县域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金台圆桌研讨会。

一是以资源为依托,打造立体农业新格局。突出产业规划优布局。以“蜂、菌、禽、果、药、特”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核桃、花椒、中华蜂、食用菌、生态放养鸡、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四季不断档,季季有收入”。坚持地上、地下、空中,种植、养殖共生布局,采取核桃、花椒地埂栽植、间作套种,推广林果、林药、林禽、林菜等套种套养模式,打造出“秸秆—菌—肥”“蜜源植物—中蜂—旅游”“鸡—树—虫—草—粪”等良性循环生态链,实现了一地多收、远近结合、空间互补的良好效果。突出基地带动扩规模。立足全县各乡镇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打造种养殖示范点30余个,建立了杨店镇核桃、花椒产业带,站儿巷镇百里绿色长廊中蜂产业带,左家乡食用菌产业带,西坡镇嘉陵江流域生态放养鸡产业带,显龙镇、鱼池乡中药材产业带等等,形成了以乡镇为中心、以村为单位的各类农业特色产业示范点。依托创新创业示范园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打造农特产品加工基地,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截至目前,全县户均拥有核桃花椒树各500株以上,发展中蜂10万箱、食用菌2500万袋、中药材10万亩、林草鸡300万只,林麝1000只,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突出农旅融合增后劲。以创建乡村振兴全域农旅融合康养示范县为目标,围绕有机农业等特色资源,开发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建成了鱼池乔河、杨店陈家沟、站儿巷荷花池、云屏乡野拾光、千寿园、“八有”山地立体农业科普馆、福寿山珍馆等农业观光体验园(馆),建成3家星级酒店、3家国家级民宿、16家星级农家乐等特色化精品民宿,成功创建3家国家4A级景区、3家国家3A级景区,形成旅游观光、休闲康养、农事体验、户外拓展、科普教育等多元化生态富民产业,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

二是以效益为目标,厚植经济发展新优势。创新模式促增收。推行“小群体、大规模”模式,分户种植养殖,联合式管理,实现有需求农户和适宜区产业双向覆盖。推广中蜂“进山入沟”“土蜂洋养”季节性移动放养模式,创新“一棚两种、四季连作”种植模式,发展浅山丘陵区中小药材产业和深山高寒阴湿区菌类药材产业及集观光、垂钓、品尝、采购于一体的多元化水产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双赢”。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59.58元、增长7.9%,其中经营性收入占到51.07%。建立机制强带动。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提升合作社专业化运营水平。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利用各类资源资产入股,形成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新型产业扶贫带贫机制,确保每项产业都有引领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实现“产购加销”一条龙服务。近年来,先后引进建成龙头企业18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0家,入社会员5380余人,带动已脱贫户3323户。全县共吸纳使用到户入股资金3350万元,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全县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132个,创建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46家,吸纳全县833人就地就近就业,其中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592人。拓展渠道促外销。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分别向山东、广东及省城兰州等地区开展农特产品营销推介,争取青岛莱西、太平保险集团支持,累计消费帮扶达到8864万元。积极主动对接,广泛参与“兰洽会”“西交会”“广交会”等各类节会,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持续推动优质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交易,助力广大群众收入稳步增长。成立绿色富民公司,统筹全县10家企业、40多家合作社及农户农特产品对外销售,统一价格、包装、发货,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国企引领”,从“坐等订单”到“多方推介”,从“一县销售”到“市县联动”的销售模式。

三是以质量为根本,形成多管齐下新合力。延链补链强产业。围绕14条产业链,谋划实施中蜂产业集群、两万亩苦参全产业链等重大项目19个。引进德源菌食用菌产业园项目,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总产值1.5亿元,被评为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省级示范县。建设创业创新园、蜜蜂产业园、林麝生态养殖园、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等项目,强化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有机衔接,推动了产业链全链条升级。2024年,全县生态产业增加值4.6亿元,同比增长7%。严格标准树品牌。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名县等县域名片,立足县内资源禀赋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强品质、外塑品牌目标,打造“富氧慢品”“福寿山珍”“醉美两当”等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推动实现产业“接二连三”发展。目前,两当“狼牙”“蜜相蜂”“琵琶崖”“小陇山”“广香玫”“两栗”“登真缘”等7个品牌入选为“甘味”知名企业商标。全域有机提质效。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为总体目标,实施两当县“全域有机”试点工作,围绕“产业提质、科技赋能、融合延链、服务增效、品牌培塑、基础配套、文化培育”开展七大行动,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健康养殖技术和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等科技增效措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绿色食品认证17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认证有机食品4个,国家地理保护认证产品1个,着力打造“品质新两当、有机慢生活”新名片。

四是以要素为保障,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强化政策支撑。全面落实稳企纾困各项措施,积极搭建银企对接交流合作平台,落实特色山地农业“产业链”贷款,加快推进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强化农业政策性保险政策扶持力度,全县21个农畜品种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年赔付额达360万元,有效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和农民抗风险能力。统筹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确保60%以上用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连续8年落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持续助推全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抓好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碳汇能力不断提升。聚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建立健全测土配方与按方施肥有效机制,围绕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开展土壤质量检测、地力修复提升,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进科学施肥用药、农作物秸秆和废弃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完善农业设施。“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9225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及修复损毁农田共6.67万亩,农业基础条件显著改善,耕地质量与利用效益同步提升。同时,积极运用物联网、信息化等现代技术,集成推广节水节肥、智能灌溉等清洁生产模式。持续推进小河流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压实管护责任、健全长效机制,筑牢农田水利设施保障防线,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