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红古区:民生实事从“等需求”到“送服务”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06 18:15:25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李明娟 通讯员 马瑞琪

“大妈,我们来给您做待遇认证啦!”10月16日下午,红古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小张上门后,掏出手机凑近杜大妈耳边耐心地说,“您看着镜头,笑一笑,眨下眼就好。”镜头里,大妈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认证秒过。“以前总怕钱断了,现在你们上门,我就放心了。”76岁的杜如云大妈听力减退,子女远在外地,手机操作知之甚少,往年总为认证急得睡不着。

在红古区,一幕幕从“等需求”到“送服务”的温馨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待遇发放“零延误”

今年以来,红古区人社局始终锚定“民生保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待遇落实、服务优化、基金防范等多方面精准施策,以真招实策筑牢民生安全网,让社保服务既见落实力度,更显服务温度。

当晨曦初露,红古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便踏上了“送服务”的路途。在社保待遇发放中,红古区严守“零延误、零差错”底线,确保养老金、失业金、工伤保险待遇等各类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稳稳托住群众“钱袋子”。

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特殊困难群体上门认证,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政策,为特殊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覆盖6986名符合条件的居民,代缴率达100%。用实际行动兜底困难群体“困有所扶,老有所养”,不断增强其幸福感、获得感。

  精准破解“愁盼事”

为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红古区人社局不断优化经办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确保政策落地精准,让被征地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不失保障”。这不是救济,而是一种制度化的长期保障,给被征地农民留下了安全感。同时,聚焦工伤、失业服务提质,深入企业走访交流,通过开展政策宣讲座谈,面对面解答企业和职工疑问,给予参保对象触手可及的温暖保障。

在此基础上,人社部门进一步简化业务经办环节,缩短办理时限;优化失业金申领渠道,推动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从“业务教办”到“业务帮办”,从“业务代办”到“业务简办”,一项项“革新”,一步步“飞跃”,见证了社保服务质效的创新实践。

  持续夯实“民生墙”

今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再度上调,由每人每月204元提高至每人每月224元,并从7月开始补发待遇,直接惠及全区8400余人。每一次上调,都是对辖区群众幸福生活的承诺,并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稳步提高红古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于细微处见民生实效。

在基金安全守护方面,红古区打出基金安全“组合拳”,全力守护每一份社保资金。依托“四比对一报告”工作联动机制,加强与公安、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定期形成核查报告,精准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牢牢守住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让风险隐患“看得见、防得住”。

  创新服务“零距离”

为推动社保政策家喻户晓,红古区人社局创新宣传载体,特别是走进红古人社直播间,围绕参保缴费、待遇申领等热点内容,以政策解读与实例分享相结合的新形式,为广大群众送上了“政策大礼包”,将生涩难懂的“纸上条文”转化为融入日常的“民生实惠”,既回应了群众关切,又传递了政策关怀。

在生存认证服务上,红古区社保中心联合兰州农商银行拓展服务触角,将认证点延伸至辖区9个银行网点,并设立社保认证便民服务点,为老年人、行动不便群体提供“家门口”的服务。最大限度方便办事群众,有效减轻了群众办理社保业务的奔波之苦。

红古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人社部门将持续深化服务改革,以更优举措、更实作风,不断提升社保服务质效,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群众幸福生活筑牢保障基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