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一头牛“牵”出一条致富路——临洮“牛经济”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06 18:15:21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通讯员 辛玉琼

清晨的洮河两岸,薄雾如纱,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村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已响起清脆的草料投喂声。自动化料线匀速运转,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悠然进食,养殖户宋国军一边查看牛舍温湿度,一边笑盈盈地说:“从2头牛发展到18头,年收入超过5万元,这‘牛生意’让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在临洮,像宋国军一样依靠养牛走上致富路的农户已达2.5万户。

近年来,临洮县锚定“牛业兴县、养殖富民”目标,以政策为基、创新为翼、龙头为引,推动牛产业从“零星散养”向“规模集群”跨越,从“弱散小”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让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政策精准滴灌 破解养殖“拦路虎”

“缺资金、缺良种、缺技术”,曾是压在养殖户心头的“三座大山”。为破解难题,临洮县量身打造“奖补+金融+保险”三位一体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户。

建立分类奖补机制,县上对三类户引进300公斤以上西门塔尔基础母牛的,每头补助1.15万元;新建30平方米以上养殖暖棚的,每座补助4000元。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207.3万元,惠及14122头能繁母牛、50120只能繁母羊的养殖户。

金融服务温暖人心。当地协调发放养殖贷款1.5亿元,兑付贴息50万元,创新实施贷款利率与守信情况挂钩机制,让养殖户“贷得到、用得起”。风险保障全面覆盖,今年已为10470头奶牛、6251头肉牛投保,846户农户受益,彻底打消了“养牛怕风险”的后顾之忧。

更让农户省心的是,全县建成15家“牛羊超市”,集中供应优质良种,统一管理、分类展示,实现“家门口”一站式选购。“以前买羊要跑好几个乡镇,还担心买到病羊、不孕母羊,现在省心又放心!”新添镇养殖户老王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

模式技术双轮驱动 激活产业“新动能”

走进峡口镇标准化养殖小区,“产业联合党委+农投公司+村集体+养殖户”的发展模式成效显著。这里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饲草供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消毒、统一品种改良、统一产品销售,分区分户饲养的“六统一分”管理。“投喂、饮水全自动化,防疫消毒有专人负责,规模大了反而更省心!”养牛20年的文乾峰搬进小区后,正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峡口镇2000多户养殖户养殖规模达到1.4万头牛,13个规模养殖场带动185家养殖大户抱团发展,2024年为13个村集体带来可观的分红收益。

技术赋能让养殖更科学。衙下集镇的赛牛大会成为“乡土练兵场”,丰收时节,16头“牛明星”同台比拼体型、膘情,下何家村养殖户常正吉的肉牛一举摘得“牛王”桂冠。“和行家比一比才知道,科学配种、精准饲喂有多重要!”这场盛会不仅是丰收庆典,更成为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配合畜牧兽医站的常态化培训,西门塔尔冻配改良等先进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全产业链建设推动效益最大化。临洮县大力推进粮改饲项目,种植优质饲草10万亩,建成20个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饲草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工制作青贮微贮饲草100万吨。这一举措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让玉米种植户户均增收500元,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

  龙头抱团引领 凝聚发展“强合力”

临洮县洮润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基地里,西门塔尔四代牛悠然踱步。作为县属国企,该公司勇担“领头牛”重任,构建“政府+龙头+农户”的发展格局。工作人员每月为牛群开展“体检”,每日按科学配比投喂4吨青贮草料,确保肉牛品质。2024年,公司存栏1700多头肉牛,出栏1200多头,通过“投母还母”模式带动445户农户增收。“2025年计划投放500头基础母牛,预计每户每头可增收2000元。”公司副总经理靳培军说。

民营合作社同样干劲十足。临洮县亨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合作社+农户+快手平台”模式,年提供良种母牛2000余头。“从选种到销售提供全链条服务,就是要让老百姓养得放心、赚得踏实!”合作社负责人唐海丽信心满满。

如今,临洮已形成“国企领航、合作社跟进、农户参与”的三级发展体系。牛产业不仅带动2.5万户养殖户参与,更通过“基础户支撑、示范户主体、标兵户引领”的发展模式,让不同规模的养殖户各得其所、稳步增收。赛牛大会让科学养殖理念深入人心,网络直播销售打响临洮肉牛品牌,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乡村在产业振兴中实现美丽蝶变。

“我们将以良种引进为基础、以全程监管和技术赋能为保障、以创新产业模式为动力,在提‘种’增‘效’上持续发力,推动畜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迈进。”临洮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李海燕表示。

从洮河之畔的零星牛舍到规模化养殖小区,从传统散养到全产业链发展,临洮县用政策红利、创新活力、龙头拉动,让“牛经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在陇中大地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乡村美丽的生动画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