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
雪豹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对栖息地完整性和猎物数量要求极高,被视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生态气压计”。
近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河口保护站工作人员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同一台红外相机,雪豹在海潮坝资源管护站辖区一个月内出现了5次,这意味着这里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十四五”以来,甘肃常态长效推进祁连山生态治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林草覆盖度持续提升,祁连山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区域占比增加37.5%。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制定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强化祁连山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稳步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祁连山区域实施科学化、精准化监管;依托全省生态监管大数据平台、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采用遥感调查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摸清了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状况本底情况。
入秋以后,随着兰州市云顶山的“色彩”渐浓,引来很多游客观赏。兰州市民陈宝华说:“今年,我们全家赏秋地点从兴隆山移至云顶山,山林中,赭黄、淡绿、暗红等多种颜色交杂在一起,除了沙沙作响的落叶,还有不时传来的鸟鸣,景色很美、生态很好。”
甘肃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甘肃全面实施“三北”工程,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20年的11.3%提高到2024年的12.2%。
森林覆盖率的增长,不仅让甘肃生态底色更绿,也为黄河流域水质的稳定注入了“生态动力”。
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中,水质监测是关键一环。在兰州西沙大桥附近的一座小房子里,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持续运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查看水温、溶解氧、氨氮、总磷等各项监测指标。
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区,承担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甘肃聚焦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生态功能定位,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水源涵养方面,甘南州“山水工程”全面建成,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6.3万公顷,“黄河蓄水池”功能不断凸显。我省还持续加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区林草植被保护和退化林修复,大力推进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的67.65%提高到70.25%。
荒漠化治理方面,我省深入推进“三北”工程,聚焦河西走廊风沙带、中部沿黄沙化土地、陇东毛乌素沙化土地,打造点线面复合生态防护网络,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的“双缩减”态势,“十四五”以来全省黄河流域共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68.13万亩。
污染防治方面,我省统筹推进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黄河流域5706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已连续9年达到Ⅱ类,提前两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稳定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建立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红线”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流域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实现清零,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2.6%、21.5%。
从祁连山巅雪豹的频繁亮相,到黄河岸边清水的持续东流;从河西走廊风沙带的“点绿成网”,到甘南草原“蓄水池”的功能升级,甘肃以系统性治理绘就了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