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在定西市安定区的广袤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宁远镇李塘村的千亩马铃薯基地已响起机械的轰鸣。铁犁深翻,泥土芬芳,一颗颗硕大饱满、沾着新鲜泥土的马铃薯如金色宝藏般铺满田垄。村民们挎着竹筐,麻利地分拣、装袋,转眼间,田埂上便堆起一座座“金疙瘩”小山。
“今年雨水充沛、技术到位,你看这马铃薯个头多大。”村民王大全手捧刚挖出的马铃薯,笑意从嘴角漾开。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安定区马铃薯产业迈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土蛋蛋”变身“金豆豆”,丰收绝非偶然。在安定区,马铃薯的“蜕变”源于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精细的田间管理。“今年,我们在前川、李塘等村打造了多个千亩种植基地,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05万亩,总产量预计突破30万吨。”宁远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介绍道。为盘活闲置土地,各乡镇依据土壤条件科学规划种植片区;同时,积极引进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质脱毒种薯,并邀请农技人员全程指导,为马铃薯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该乡将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产量与品质双提升。“一季收”迈向“全年利”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田间。在白碌乡马铃薯收购点,最后一批鲜薯正紧张地进行分级、称重。收购商动作娴熟,对当地产品赞不绝口:“白碌乡马铃薯口感好、耐储存,今年我们已经收购70万公斤,后续还将与农户签订明年的种植订单。”
据统计,仅白碌乡,马铃薯产业就带动300余名农户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超过4500元。安定区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推动“薯产业”从“一季丰收”向“全年收益”延伸,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在宁远镇,采收的马铃薯一部分直供本地市场,另一部分送往食品加工厂,制成薯片、薯粉等产品,形成“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白碌乡也已谋划来年布局,计划扩大优质品种种植规模,积极对接深加工企业,探索更广阔的增值路径。“截至目前,全区已收获马铃薯70万亩,预计本月底全部收获完毕。”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马涛介绍,今年马铃薯收购价格高于去年,平均每公斤1.2元,其中新品种“新大坪”价格较高,每公斤达2.4元。
“薯经济”激活乡村活力。面对集中采收的压力,有效的组织与服务至关重要。巉口镇成立的“秋收互助队”成为农户的“及时雨”。由村党组织牵头,统筹调配农机和人力,利用晴好天气帮助农户抢收,并联系客户上门收购,确保丰收果实及时变现,让秋收既有“丰收的喜悦”,更有“民生的温度”。
马涛表示,小小马铃薯激发的产业活力,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从“救命薯”到“致富薯”,从“土蛋蛋”到“金疙瘩”,安定区已走出一条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路径。当地积极打造跨乡连村、连片成带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持续巩固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地位。目前,全区已形成从良种选育、种薯扩繁、标准化种植,到淀粉加工、主食化产品开发、医用变性淀粉精深加工,再到“定西宽粉”等地理标志产品营销推广的全产业链格局。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已成为乡村振兴和区域追赶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颗小小的马铃薯,承载着黄土高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这片古老土地注入了振兴的强劲动力。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而更加红火的日子,还在后头。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