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会宁:“党支部+”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30 09:59:10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牛丽娜

深秋的会师大地,一派丰收景象。会宁县头寨子镇小寨村果农金铭望着枝头饱满的苹果说:“党支部牵头找路子,我们跟着干就有奔头。”在草滩镇断岘村,村上通过流转村民闲散土地并结合撂荒地整治,规模化发展丹参、马铃薯、荞麦等多元化特色种植产业成效显著。“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今年集中种植丹参100多亩、洋芋200亩、荞麦100亩。”断岘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桢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会宁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创新“党建+”模式,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

今年以来,在草滩镇、新庄镇等多个乡镇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及衍生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农户的能动性紧密结合,有效破解了土地撂荒、产业分散、集体薄弱等难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在新庄镇泉坪村,村党支部探索领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确保群众“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武志学表示:“该模式已流转撂荒地1800亩,种植中药材400亩、小杂粮400余亩、荞麦1000亩,农户除了保底收入,年底还能参与分红。”

“党支部+”模式不仅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更重构了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在草滩镇断岘村,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为产业起步增添了底气。何桢算了一笔账:“前期种植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压了滴灌带,地膜和籽种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新模式让村民实现了“租金+薪金”的双重收益。年近七旬的村民王进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又返社打工,成了“双薪农民”,他高兴地说:“土地流转了还能领流转费,再挣着工资,美得很。”

村民赵玉玲说道:“在合作社干活既轻松又能照顾家庭,一个月最少能挣2000块钱。”

“村上成立合作社,土地也不荒芜了,自己还能在合作社干活,这样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陆克静感慨道。

会宁县的实践并未止步于单一模式。各地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拓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尝试“村集体经济+企业”“村集体经济+龙头项目”等合作形式,旨在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草滩镇副镇长王信表示:“下一步,还要尝试‘村集体经济+企业’,或者‘村集体经济+龙头项目’等形式,让村集体有收入、让经营者有利润、让老百姓还有一定的效益,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导权,让农民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从草滩镇到新庄镇,从断岘村到泉坪村,会宁县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昔日的撂荒地正逐渐变成“流金田地”“致富田”“希望田”。

从草滩镇的多元种植到泉坪村的中药材与小杂粮,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会宁县以党建为笔,以土地为卷,正在广袤的田野上描绘着一幅幅产业兴、集体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