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道上古关隘——天水卧马关
作者手绘卧马关风光。
窦永锋
卧马关是古代关陇道上的重要关隘之一,故址位于今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关镇境内,其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宋代又增建“卧马关砦”。卧马关因其建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又有“万马关”之称。张衡《西京赋》云:“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卧马关不仅是一座关隘,亦是文化交流之通道。
关山险峻,陇道迂回。自古以来,关陇道上不乏于险隘要塞设关建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隶属关陇道范畴,境内关隘东西相照,名见于史者,东有大震关,西有卧马关,卧马关处清水河之上游,雄峙县域西北边陲,形势之胜,尤为重要。翻越大震关,自东而西,途经张家川县马鹿镇长宁驿、闫家店(今张家川县闫家乡)、再过弓门寨(今张家川县恭门镇)、张家川镇、龙山镇,可以直达卧马关。西出卧马关,路线则一分为二,第一条路线过境丹麻驿(今属张家川县梁山镇),直奔庄浪朱家店(今庄浪县朱店镇),至静宁、会宁、通向兰州;第二条路线则过庄浪,再越固原,可直达宁夏。
史志对“卧马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秦安人胡缵宗修纂的《秦安志》,志书中记载:“(秦安县)迤北为卧马关(百四十里),其关通水洛。”后来,道光十八年(1838年)严长宦主修《秦安县志》也曾记载:“关四:曰卧马,(秦安县)东北百有四十里,古为关。”而《甘肃省志·军事志》记载比较翔实:“卧马关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北之马关乡境内,西南距秦安县城约60公里,东南距张家川城区约28公里。”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卧马关关隘至今没有找到详细确切的遗址。
依据史料综合考证,“卧马关”始建于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北方突 厥势力崛起,对关陇道沿线屡有起兵内犯,唐驻军联合当地居民,于制高点建造关城,并戍卒防守。卧马关主要由关城、墩台和沟壕等组合而成,又于关隘旁侧设立古寺庙刹,关庙之间,相互分离又自成一体。关城是关隘的核心,驻有重兵防守,防护力强,是指挥和战斗的核心营地,筑有高而厚的城墙,墙上设有雉堞,沿墙构筑敌台防御工事。为进一步增加防御纵深度,关城外围还挖有护城壕。在关城前沿还建有墩台和壕沟、陷阱等障碍物。对关隘防守的重视程度,因军事需要多有变化,相对应军队的驻防级别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卧马关通联秦渭,自秦汉以来至宋元时期,关内烽火争戈不断。东汉初年,陇西豪族隗嚣,从长安回到天水,割据陇右称霸。汉建武八年(32年)春,汉将来歙渡陇奇袭隗嚣略阳据点,时兵马过境卧马关。汉代末年,陇右氐羌势力悉数反叛,时秦安豪酋陈安引兵据陇城,自称凉王,这一时期,卧马关归凉王统辖。魏晋南北朝以来,关陇道沿线氐、羌、鲜卑、杂胡薮聚,互不统属,战事频仍。正光五年(524年),关陇起义爆发。永安三年(530年),关陇起义军首领之一的王庆云,在庄浪县僭越称帝,“署置百官”,后尔朱天光平定起义军,擒获王庆云,卧马关地接水洛,未曾免于战火燃及。唐代广德年间,卧马关地陷吐蕃,城郭尽被战火毁坏,地域为分散部族所占领。五代之后,兵连祸结不断,聚积为盗者,多有搅扰商旅,此时关城屡有维修重建,以制祸乱。
唐宋年间,茶马古道逐渐兴盛,卧马关的交通枢纽作用更为凸显。宋朝时期,卧马关是北宋和西夏的边界地带,又是渭州与秦州的交通联络点,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关内各部族先后献地归宋。宋金对抗之际,关隘林立,多以堡寨(砦)名之。张家川县境内先后设立了卧马关砦、弓门寨(民国初年,改称“恭门”,今张家川县恭门镇)、定边寨(今张家川县马鹿镇)等。《秦安志·地理志》记载:“(秦安县)砦三十有一:东十里曰呐叭砦,干硙砦,二十里曰白鹤湾砦,四十里曰高峰砦,六十里曰九龙砦,九十里曰狮蛮砦,百里曰卧马关砦。”卧马关砦距离卧马关关城约40里,作为关城的前沿防线,卧马关砦没有固定的砦墙,主要依靠自然地形进行防御。卧马关砦位于地势稍高且险要处,因而易守难攻,既可阻敌于谷中,也可防敌于侧后迂回。经考证,卧马关砦残垣迄今尚存,原砦整体呈正方形,东倚北山,西临深谷,形势险要,砦门朝南,砦门外地埂之下尽系石砌,砦内曾有马石、祭刀石、拴马桩、饮马槽等实物遗存出土。
“关”与“砦”虽然名称不同,位置相异,但是同属一个防御体系;“砦”与“寨”虽然在字面上相似,但在实际使用和历史演变中展现出不同的地理与防御特征。卧马关与卧马关砦,二者后来同时见诸史册,可见卧马关一带,作为关隘历史之久远。
元明之际,卧马关为陇城巡检司所辖,二者相距路程仅十里。
关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限中外,隔华夷,设险作固,闲邪正禁”。然而在不同时期又有所侧重;若处于敌对双方边界时,关隘的主要作用是守卫疆土;若国家统一之时,关隘的作用则主要是征收关税、防止叛乱。然而,关隘置久而弊生。清代末期,关隘弊制丛生,陋习纷张,守关者目无法纪,竞开课税之端,导致民怨沸腾,朝廷遂颁布《革除关弊》文告,竖立于关城外侧,以正法纪。清代以后,随着武器的发展,关隘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降低,且被新的筑城形式所取代,加之国家战事位置转移,诸多关砦随之荒废,包括“卧马关砦”在内,最终成为历史的遗迹。
卧马关作为关口,而其关内既是牧场,又是马市,因关内水草丰茂,畜牧孳息,良马布野而名“卧马关”。周朝时,此地为嬴秦受封之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卧马关辖境纳入秦国版图。先秦时期,卧马关既是牧马之所亦是屯田之地,其街巷、阡陌之间,良驹骏马成群。张家川县境内战国晚期西戎部落群体遗址“马家塬”,曾出土随葬马车设计考究、技艺繁杂,车体髹漆彩绘,饰件精工,可谓奢华至极,是见证战国时期秦戎关系的实物遗存,更是秦人高扬勇力、“车马之好”的有力佐证。
张衡《西京赋》云:“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卧马关不仅是一座关隘,亦是文化交流之通道。历史遗存下来的卧马关,以特有的厚重底蕴、历史古韵,记载着这片地域在历代的兴衰和变迁。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