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时光】
凉州记忆民俗展览馆里的老物件
凉州记忆民俗展览馆一角(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李元辉 王雪军
民俗文化是一种悠久厚重的文化遗产,见证着当地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老物件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每一件民俗老物件都是时代的见证者,都是历史的讲述者。
在武威市的凉州记忆民俗展览馆里,陈列了数万件从武威各地乡村及古旧市场收集的生产生活老物件。这些珍贵的老物件从生产器具到运输工具,从加工工具到生活用品,种类繁多,给人们带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民俗文化体验。
(一)
“物阜民殷岁有秋,武威大邑古凉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东西方文明兼收并蓄、多民族聚居交流融合,造就了“姑臧富邑、市日四合”的繁荣富庶,书写了“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盛世辉煌,从而使得武威的民俗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显示出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
来到凉州记忆民俗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静卧在树丛中的一件直径3.1米、重约10吨的大型石碾槽。石碾槽基本构件完整,记录了上个世纪生活在武威的人们利用畜力与碾槽碾造粮食作物的生产劳作变迁,它向每一位探寻者展示着当年的生活场景。
凉州记忆民俗馆通过文字展板、场景复原、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地反映武威大地上昔日的生活状态、风土民情、节庆习俗、社会风貌。进入场馆,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各种老物件,人们好像置身于几十年前乃至百年前的城乡生活场景之中。
(二)
进入农耕展区,大量的传统农具整齐摆放,有耕犁、耙、耱、耧、榔头、铁锨等耕地整地工具;有辘轳、木桶、小压水井等灌溉工具;有镰刀、风车、木锨、簸箕、箩儿、木叉、磙子等收获工具;有杵臼、碌碡、石磨盘等加工工具;还有粮仓、木柜等储藏用具,尤其是专门营造的一个“打场”的收获场景,瞬间把人们的思绪带入生动的农耕场景中。
在游牧展区,则营造了一个石羊河流域的畜牧生活场景,展品有架子车、独轮车、牛车、驴车、马车等农业传统运输工具,有皮具、马鞍、缰绳、驮架等各种配套设备,还有许多牛马标本,其间煮羊肉的铁锅、零散的木制大车轱辘、烧山药垒子等,让人浮想联翩。传统农具是武威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陈列。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许多传统农具正逐步消失。因此,保护和展示农耕器具,对于传承农耕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留住乡愁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除了生产工具,展览馆展示最多的还有日常生活的老物件,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把人们在过去岁月里的生活用品进行了一一展示,而且营造了许多生产生活场景,并使用老辈们耳熟能详的名称,例如:大什字百货大楼、大柳供销社、张家油坊、李记皮具箱包坊、东秀豆腐坊、人民公社大食堂、王麻子铁匠铺、为民理发馆、振华照相馆、徐记裁缝铺、邸半仙中药铺、马记织布坊、赵记毡匠、红星钟表行等,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那段难忘的生活,把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凝聚成充满温暖情怀的凉州记忆。
在这里,可以看到石器、陶器、印模、纺纱车、织布机、票据、证件、地契、老文本、老酒、算盘、秤杆、秤砣等不同行业的用品;看到供桌、八仙桌、老式座椅、祝寿匾、木凳、婚床、轿子、刺绣制品、肚兜、虎头帽、绣花鞋、荷包、梳妆台、首饰盒、门帘子、笼蒸、风匣、食盒、大立柜、火盆、火炉、烟斗、瓷壶、搪瓷茶缸、各式暖水瓶等一系列家庭老物件;看到皮匠、毡匠、木匠、铁匠、锔匠、理发匠、磨刀匠、货郎担等使用工具及产品;看到老旧的文具盒、墨水瓶、橡皮擦、牛皮纸封面的作业本和细长背带的帆布书包、旧报纸杂志、古籍、旧连环画等学习用品;看到用柳条、芨芨草、芦苇编织的用品和马灯、煤油灯、罩灯、灯笼等各个时代的灯具,还看到了“嘉陵”摩托车、“二八”自行车以及黑白电视机、录音机、磁带、电子管收音机、转盘电话机、大哥大、胶片照相机、电影放映机、老式钟表、缝纫机、手摇计算机等上世纪的工业产品。这些传统的老物件,从旧时光里被打捞并展示出来,复刻了多年前人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馆内还收藏展示了近1000多面各种时期、各种类型的镜面,如敬祝语镜面、口号语镜面、样板戏镜面、结婚纪念镜面、生活景象镜面、楹联匾额镜面等,为场馆增添了独特魅力。
传承民俗文化,守护乡愁记忆。凉州记忆民俗展览馆里展示的大量老物件,展示了别具特色的武威民俗风情,承载着武威人民的生活记忆,在留住乡愁记忆中传承和延续着文化印记。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