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微短剧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创新表达——《归来方知山河重》的探索与启示

来源/ 中国记者 作者/ 作者:李瑜 时间/2025-10-22 09:00:00

岁月悠悠,山河厚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集体记忆的锚点,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无疑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共同记忆之一。媒体浓墨重彩的报道,再次诠释了80多年前,那些浴血奋战、抵御日寇的优秀华夏儿女战斗和牺牲的重要意义。

这个过程中,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以其创新的方式、动人的情节、网民喜闻乐见的表达,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传播,增添了一道独特明快的风景,也为生动还原历史留下了精彩一笔。

这部9集微短剧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腾讯、浙江大学未来影像实验室联合出品,在新华社全平台首发播出,全网总播放阅读量7.75亿次,其中,短视频播放量5.96亿次,引发网民共鸣和反响,实现口碑与声量双丰收。

一部微短剧浓缩了抗战的艰苦卓绝、苦难辉煌,也宣示了神州大地的山河厚重、寸土不让。品过之后,会觉得虽是老故事,但新意迭出;虽是短剧,实则悠长。

一、

以学子体验为线,串联起5个抗战故事

这部每集长度仅为几分钟的微短剧,以大学生子涵的梦境为线,有机串联了5个抗战故事:1937年茅以升自炸钱塘江大桥阻挡日军、1938年八女投江、1940年前后雁翎队游击战、1943年刘老庄连阻击日军、1942年太行山抗日女记者跳崖殉国。

从华东钱塘江上的铮铮铁桥、东北乌斯浑河的刺骨河水,到华北白洋淀的芦苇荡、淮阴刘老庄的低房老屋、太行山的悬崖翠木……系列微短剧从地理上涵盖了抗战的多个主要战场,从时间上覆盖了抗战最惨烈的多个年份,讲述了多个翔实生动的抗战故事,同时刻画了多位抗日英雄及普通抗日民众的生动形象。

这些抗战故事和传奇,共同绘就了一部惊心动魄、辉煌无比的抗战史诗,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不畏强敌、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

系列微短剧呈现的故事,让“身临其境”的新时代大学生子涵,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残暴、抗日军民的英勇不屈,让其心灵大受震撼。正是这段经历,让子涵对抗战有了深切体会,从而使他后面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课堂汇报精彩纷呈;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子涵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从这个角度说,微短剧的叙事,其实已经达到其创作目的,那就是让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像子涵那样的“Z世代”,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了解今天生活的“前世今生”。

二、

以创新为抓手,力求微短剧高水准

这部微短剧有多项创新,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和传播进行了有益探索,引起广泛关注。

一是以微短剧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形式创新。近些年,短视频成了越来越重要的传播方式,微短剧也随之日益受欢迎。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6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1%,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5.8%。[1]微短剧可谓短视频在剧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形象生动、节奏明快等优点,而这种优点在资讯爆炸、节奏快速的今天倍受欢迎。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同比增长34.9%,预计在2027年突破1000亿元。[2]微短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可见一斑。

微短剧这种形式,以往主要应用于爱情、家庭、搞笑、悬疑、动作、古装等类型剧集。而这一次,出品方推陈出新,联合推出了这部纪念抗战重大题材的微短剧。作品表达形式选择上的成功,为作品的出彩奠定了良好基础。

正是因为创新运用了微短剧这种形式,历史虽然厚重,但讲述却可以“轻盈”;题材虽然严肃,但是观看却可以“轻巧”;剧集虽然连续,但是传播却可以“轻灵”。

然而,这三“轻”仅限于作品的叙述和传播方式,一点也不削弱其厚重的内涵。更好的观看体验,最终是为了“润物细无声”,为了最广范围、最大程度地吸引用户,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轻”的背后,是对更好传播效果的绝对“重度”追求;“轻”的背后,托起了作品相当沉重的分量。

二是媒体融合创新。这次四家联合出品单位是浙江省委宣传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腾讯、浙江大学未来影像实验室,分别是政府、媒体、互联网平台和高校,性质各不相同,各有优势,合作充分发挥了各自长处。这部微短剧的酝酿、创作、审核和传播,是一次生动的媒体融合实践,也是一次成功的政媒校企多方联动实践。

三是叙事方式创新。微短剧以大学生梦境为线,很自然地将人们带到5个抗战故事的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战英雄前辈视死如归的气概和浴血奋战的精神。

该剧的神来之笔是,不仅有今人“回到”过往,也有昔人“来到”现在。跳崖壮烈牺牲的抗日女记者黄珏(原型为黄君珏烈士),“来到”如今明亮宽敞的新闻机构,看到今天中国新闻事业的巨大发展,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我们的牺牲值得。我们胜利了就好,我也是幸运的,这也算是看到了,我和同志们为之奋斗的未来!”

那一刻,英雄先烈们的流血和牺牲,化为了具象的宝贵价值和意义;那一刻,新闻的文脉,历经战火淬炼和岁月洗礼,依然在默默无声但坚定地流淌;那一刻,真想让那些牺牲的先烈们,来看看这盛世如斯,正如他们所愿。

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短剧的叙事和衔接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每个故事结束时,又以人工智能方式输出了相关历史知识。

正是这种种叙事方式的创新,才使得这部作品更加打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熏陶中成长起来年轻的“Z世代”。

四是传播方式创新。与以往短剧的宣发方式不同,这次传播充分发挥了攥指成拳的作用。8月14日到9月2日,新华社视频号、抖音、快手、好看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以及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渠道,全矩阵预热和推送此剧的预告、花絮、悬念片、9集正片等,形成大的声量,相关话题19次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榜。仅9月1日到2日的微短剧全片直播,视频号观看量就达到3016万。作品达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三、

以细节为笔锋,刻画出抗战人物的神和魂

伟大藏于细节,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恢弘历史最生动的注解。《归来方知山河重》没有沉湎于抽象恢弘历史的叙述,而十分注重对人物的细节临摹。

在亲手炸掉自己多年苦心建造的钱塘江大桥时,戴着眼镜的茅以升泪流满面,长跪不起。“昨日桥建起,是为了百姓生;今日桥炸毁,是为了百姓活”的话语,和“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穿越时空,振聋发聩。他的身后,是砸酒碗明志的工友们。这动人的一幕,或许将永远留在很多网民的记忆中。

黑龙江乌斯浑河畔,当遭遇强寇的抗联八名女战士,在夜色掩映的树林中,于火堆旁互诉衷肠时,女战士别在头发上的小红花,成了那个残酷冰冷时代最温暖的一抹红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女孩们为甚。但是,也许第二天,再别一朵小花,再看一眼小花,也会成为她们奢侈的梦想。而她们当中最小的女战士年仅13岁。那朵红花,是女战士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漫漫寒夜中的希望之光。多年之后,只要你看过这部短剧,哪怕你忘记了其他情节,也一定会记得那朵小红花。  

《归来方知山河重》推出之后,引发网民广泛好评和感动。好的作品,不必担心曲高和寡、难觅知音。精彩的内容,是最好的通行证,是最高效的播种机。(作者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编辑室主编)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2025.

[2]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R].杭州. 2024.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10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