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村超”热浪下的两当破圈记

来源/ 陇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2 08:59:36

“村超”热浪下的两当破圈记

陇南日报记者 尚敏贤 陈宇虹

十月的秋风轻抚着黔东南的绿茵场,当“村超”的疾风以燎原之势席卷中国乡村时,在千里之外的甘肃陇南两当,也正经历着一场“破圈”之旅。

两当,是甘肃唯一的“村超”赛区。当全国的目光因足球而聚焦于此时,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是两当?

答案就写在这绿水青山之间,写在每一位因足球而绽放笑容的两当人脸上。

这不仅仅是一场足球赛事的落地,更是一把钥匙,试图开启一扇通往中国县域发展新路径的大门。

踏上这片土地,解码“体育+”的化学反应,探寻生态价值向发展动能的华丽转身,记录一个西部小城在时代浪潮中激起的动人涟漪。

绿茵场上:

  当足球遇见“红色”与“绿色”

10月18日晚,两当县体育场灯火璀璨、人声鼎沸,2025“红色两当·薪火相传”村超甘肃赛区闭幕式,在绵绵阴雨中拉开帷幕,竞技热血、荣耀时刻与文化盛宴交织,为这场“红色体育之约”画上圆满句号。

场上球员的每一次拼抢、每一次传射,都迸发着最原始、最炽热的激情。

看台上,男女老少的呐喊声、欢呼声、叹息声交织成一片,其热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职业赛事。

从7月与贵州榕江签约拿下甘肃首个“村超”赛区举办权,到10月省际劲旅“激战”,两当用3个月时间,以全民动员的“两当速度”,将一场草根赛事办成了融合体育激情、文化韵味与民生暖意的盛宴。

这片绿茵场,是“村超”魔力最直观的呈现。然而,两当的“村超”,绝非足球的独奏。

这是一曲“体育+文旅”的精彩交响。

赛事期间,体育场周边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的民俗文化博览园。来自各乡镇的农特产品展销位前人头攒动:色泽金黄的狼牙蜜、朵形饱满的赤松茸、包装精致的食用菌……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物产,集中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我们专门搭建了特产展示区域。”两当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生宝说,“足球是流量入口,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股流量巧妙地引导至文旅和农特产品的‘蓄水池’中。”

更有“村超”开幕式现场,国家级非遗“两当号子”一开唱便惊艳全场,那融合了湖广腔调与陕南韵律的歌声,时而嘹亮如峰间流云,时而悠远似谷底清泉,高亢的歌声引来阵阵喝彩。

而更深层次的交响,在于“红色”底蕴与“绿色”生态的协奏。

两当,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著名的“两当兵变”在这里发生,留下了深厚的革命印记。兵变旧址、革命历史陈列馆,成为“村超”期间许多游客的必访之地。不少游客直言“为村超而来,又被两当的红色与生态圈粉。”

“到两当看村超”成了周边城市居民周末出行新选择,而“红色两当薪火相传”的IP,也让这座小城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有了辨识度十足的对外名片。

近年来,两当县紧紧围绕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坚持“以赛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兴业”,推动乡村振兴、体育事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功举办了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云屏山地挑战赛等一系列品牌赛事。

而“村超”的成功举办,不仅点燃了全民健身热情,拓宽了区域交流合作,更为两当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我们之所以能成为甘肃唯一的‘村超’赛区,正是因为独特的资源禀赋。”张生宝坦言,“我们提供的,不只是一块平整的足球场,而是一个‘红色引领、绿色打底、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完整体验。”

足球,让两当的红色故事和绿色山水,找到了一个鲜活、生动、具有广泛参与感的传播载体。

赛场上的哨声、欢呼声,与场外的叫卖声、非遗的歌声、革命旧址的讲解声,以及山间的风鸣、林中的鸟语,共同谱写了两当“村超”独一无二的交响乐章。

赛场之外:

  一座小城的“增值”与新生

当终场哨声吹响,人群逐渐散去,“村超”留给两当的,远不止于比赛的成绩与一时的喧嚣。

它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层层荡开,改变着这座小城的面貌与内核。

最直观的,是“流量”变“留量”的经济效益。

“村超”的举办,彻底改变了王云的生意。曾经客少利薄的烤肠摊,如今,每个比赛日都成了她的“丰收日”,摊位前挤满了被香味吸引来的球迷,营业额翻了几番。

“这对比太鲜明了,以前是闲着,现在是忙得团团转!”虽然辛苦,但王大姐的脸上写满了“累并快乐着”的喜悦。

而隔壁有机农特产品展销区里,板栗、菌菇、空心挂面、麻椒鸡等20余种农特产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游客的目光。

“这麻椒鸡味道太正宗了,麻味和辣味恰到好处,吃起来特别爽,我得多买几只带回去给家人尝尝。”来自武都的游客陈远品尝后赞不绝口。

数据显示,本次展销活动,借助“村超”名气累计接待消费者和参观者7.9万人次,线上直播间35万人次,截至目前,现场和线上累计销售额达到403.1万元,达成意向合作订单金额13万元。

更让人惊喜的是,短短15天内,鱼池乡招商引资企业,甘肃国标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借助“村超”热度,农特产品销售收入突破30余万元。

而深远的则是城乡面貌的“提档升级”与民众自信的“拔节生长”。

为了迎接“村超”,两当县加快了城市更新步伐:体育场设施得到修缮,城区道路更加整洁,绿化亮化水平提升,旅游标识系统更加完善,接待服务水平也经受了考验并得以优化。

但变化最大的,还是人。

“以前总觉得我们这小地方,啥也搞不出名堂,可现在,连甘肃的‘村超’都在我们这儿办,全国的人都在谈论我们两当,感觉腰杆都挺直了。”市民张小军的话,道出了许多两当人的心声。

这种源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是“村超”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它激发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增强了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最根本的,是发展路径的廓清与信心的坚定。两当“村超”的成功实践,不仅踢响了草根足球的激情,更以体育为媒,串联起文旅发展、民生增收与红色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绿茵动能”,也让外界看到了一个不再是“偏远落后”符号,而是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两当。

生态密码:

  有机土壤孕育“出圈”的底气

“村超”的流量为何能在此落地生根?喧嚣的背后,是两当多年来默默耕耘、厚植于生态有机沃土的坚实底气。

这份底气,看不见,却无处不在。

底气,源于一方“净土”。

两当,坐落于甘陕川交界的秦巴秘境,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6.3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98%以上,水质达标率100%,连续10年蝉联“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榜,成为甘肃省首个“国际慢城”。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为有机农业提供了天然屏障。

立足于此,两当县创新探索“全域有机”新模式,立足本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与农业资源精准定位“品质新两当、有机慢生活”,全面且系统地推进全域有机建设,积极探索并逐步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在西坡镇的合作社基地里,负责人冯治义手捧一枚绿壳蛋自豪地介绍:“林下的‘五黑一绿’乌鸡,吃虫草、喝山泉,产的蛋在外地超市能卖到1.8元一枚!”

这种将山地空间“用出层次感”的模式,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

从苍坪村的千亩有机核桃基地,到左家乡的有机香菇种植,再到显龙镇的“酵素+种养”生态防虫实践,两当正沿着从传统农耕到有机沃土的清晰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惠泽民生的金山银山。

底气,见于严苛的标准与执着的坚守。

为了确保“两当产”的金字招牌,两当建立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定期检测,严格控制农残、重金属等指标。

在民乐农业合作社,核桃经过十余道工序,变身黑芝麻核桃糕、枣夹核桃等休闲食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这家从单纯林果种植起步的合作社,如今已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企业,其“广香玫”牌核桃仁更是斩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数据显示,两当已有5大类7个有机产品通过认证,15个产品正在转换认证中;累计认证绿色食品26个、有机产品7个,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狼牙蜜”“蜜相蜂”等特色品牌逐渐打响。销售网络同步拓展,全县开设网店530余个,建立电商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国企引领整合资源,推动农产品从“分散经营”向“主动营销”转变。

底气,融于“村超”的每一个细节。

赛场边,售卖狼牙蜜和菌汤包的摊位生意格外火爆。

来自兰州的游客李晓莉买了好几罐蜂蜜,“早就听说两当的蜂蜜好,这次亲眼看到,亲口尝到,确实名不虚传。看‘村超’,还能买到这么地道的有机产品,这趟值了!”

生态,是两当最厚重的底色,也是最动人的名片。

“村超”的到来,如同一阵风,将这张名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递出去。这方孕育了优质农产品的土地,更激发出了无限可能。

“村超”的热度或许会随着赛季结束而有所回落,但它所点燃的发展之火、信心之火,已然在两当这片生态有机的沃土上熊熊燃烧。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