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绘陇原 声传四海
——甘肃展馆亮相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
走进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崂山馆)4号馆,甘肃展馆人流如织。180平方米的展区,以标志性的石绿色为主色调,敦煌藻井、九色鹿、飞天等元素点缀其间,仿佛将一条穿越千年的丝路文化长廊搬到了黄海之滨,海内外游客得以在这里感受陇原大地的版权活力与文化魅力。
版权为桥,连接陇原与世界
憨态可掬的“领养”敦煌画灵系列毛绒玩具、精致的敦煌日历、科技感满满的深度文化互动产品“寻境敦煌”……来到敦煌研究院的展台前,游客们或戴上VR眼镜沉浸式欣赏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艺术,或精心挑选来自敦煌的文创产品。
“‘寻境敦煌’是敦煌研究院依托敦煌学研究成果和‘数字敦煌’的多年积淀,结合腾讯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能力,打造的深度文化互动产品。”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杨雪梅说。
青岛市民陈保竹在体验过“寻境敦煌”后说:“壁画上的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敦煌是我特别想去的地方,体验完我更心动了,以后一定要去敦煌莫高窟走一趟。”
记者了解到,敦煌研究院经过30多年的探索,目前已完成3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形成超过600TB的文物数字资源,这些成为敦煌研究院的核心版权资源,有效支撑了敦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通过开展‘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敦煌文化周’等系列活动,先后连线俄罗斯、古巴、尼日利亚、日本、乌兹别克斯坦等16个国家,并赴美国、英国、蒙古国,举办主题讲座和专题展览20余场次。”杨雪梅说,“我们积极向全世界展示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让更多的海外公众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围满了游客。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精美的插画作品。
来自吉林的杨忠明是一位插画师,他说:“我年轻的时候,经常给《读者》杂志投稿,每当我的作品被《读者》刊登时,我和我的家人都觉得很骄傲。《读者》陪我走过了许多年的路,今天,在青岛‘邂逅’《读者》,让我很激动。”
《读者》杂志自1981年创刊至今,40余年来累计刊登了近300位艺术家的插画作品,总量超过2万幅。基于这些独具特色的插图资源,《读者》杂志插图艺术展应运而生。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出版中心工作人员赵婕说,《读者》插图艺术作品版权展先后在法国、新加坡展出,拟于近期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巡展。在本届版博会上,“甘肃·《读者》‘插图艺术作品版权’”故事入选“地方版权好故事”项目。《中国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丛书、《走近敦煌》、“点虫虫”系列绘本等多个精品图书版权输出至俄罗斯、英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读者》电子刊在美国、日本、德国等海外市场发行。
版权为笔,绘就文创新画卷
“这个铜奔马的玩偶太可爱了!”
“你看!你看!它还有不同的造型!甘博的这些文创产品太有意思了。”
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奔马为原型,甘肃文博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设计开发的“绿马奔奔”与“绿马跳跳”两款IP形象深受欢迎。
“设计团队精准捕捉铜奔马正面的生动神态,塑造出兼具趣味与可爱的玩偶造型。”甘肃文博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魏筱告诉记者,团队持续拓展IP内容,陆续推出多款衍生形象:正在拉面的“牛肉面马师傅”,身着学士服的“马有才”,以及象征“黑马当先、人人皆可成黑马”的黑马玩偶。这些形象在幽默搞怪之余传递出温暖气质,生动诠释了铜奔马文物蕴含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内核。
永年漆器、简龙毛绒玩偶、简牍边塞打工人系列文创、悬泉吉符系列冰箱贴……甘肃简牍博物馆以创意形式活化馆藏简牍资源,让古老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由兰州市博物馆与甘肃嘉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兰小五”憨态可掬。甘肃嘉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俊说:“‘兰小五’的设计,巧妙融合了本土文化元素,通过WebAR等数字技术实现了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表达。”
金俊告诉记者,展台上陈列的文创产品,其纹样均萃取自兰州市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沉淀于历史中的经典纹饰,跨越时空,以“四方纳喜”“五谷丰登”“如意八宝”等系列产品为载体,走进现代日常生活,让国宝美学触手可及。
版权之光,照亮寻常百姓家
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新途径,甘肃在全国率先启动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云四端”(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百草园手机端、百草园电视端、百草园电脑端、百草园集成监管端)数字农家书屋总体布局。
2019年,为满足农民群众数字化阅读需求,省级数字农家书屋“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成,2024年改版设置“看书”“听书”“学生课堂”“书屋风采”“农业技术”“知识讲座”“戏曲曲艺”“借书”等栏目。目前收录电子图书10.6万册、有声读物81万分钟、电子期刊622种,农业科技等视频1.1万部(集)、小学至高中学习辅导视频16.7万分钟、科普视频1499部、秦腔视频425部,供用户免费观看。
“目前,平台已成为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推动区域文化繁荣、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赋能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甘肃省百草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数据事业部负责人焦兴杰说。
此外,在甘肃版权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上,已经实现了版权登记线上受理、审核、发证、版权监管、版权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完成了国家版权局提出的“全作品、全时段、全网络”的工作目标。
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和弦说,甘肃版权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是受省委宣传部委托,由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公司建设运维的。截至目前,甘肃版权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已累计服务著作权人6万余人,登记作品件数超35万件。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各级版权主管部门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统筹抓好版权保护执法、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推动全省版权工作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版权保护为基石、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在敦煌文化、丝路文明等陇原特色IP的挖掘中交出亮眼答卷,让千年文化在版权赋能下焕发新生。记者了解到,2024年甘肃版权登记量达11.5万余件,较2019年增加130多倍;5家单位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单位”,13家单位、13名个人获国家版权局表彰,保护力度与产业活力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