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AI漫剧的崛起,短剧市场正重新定义创作与市场边界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10-19 22:12:55

9月新增播放量突破55亿,玩家竞争激烈抖音端漫剧上新超6000部 架空玄幻漫剧登顶 业内产能向AI漫剧转移

9月的漫剧市场,以一串令人咋舌的数字宣告了它的炙手可热:单月播放增量超55亿,每周平均上新超1600部,其产能与热度已直逼真人实拍短剧。

IMG_256

而这片繁荣之下却是冰火两重天——4%的头部作品卷走了绝大多数流量,近八成作品仍在百万播放的基准线下挣扎。

它不是什么3D动画大片,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在收割亿万流量,成为平台和创作者们争相涌入的新蓝海。

IMG_257

这届短剧圈的风,刮得越来越玄幻。

上一阵还在比谁的“总裁更霸道”“复仇更爽快”,转眼间,男频内容悄然崛起,带着一股浓烈的AI味道,和“必须飞升”的野心。

真人短剧的赛道,已经厮杀得血流成河,AI动态漫却毫不犹豫的加入战场、杀到台前,一边省钱、一边爆量。

什么是漫剧?一分钟带你快速了解

简单来说,漫剧是 “漫画+短视频+广播剧” 的超级混合体。

它像漫画:保留了漫画原有的分格、画风和台词气泡。

它像短视频:每集1-2分钟,节奏飞快,适合竖屏沉浸式观看。

它像广播剧:拥有专业CV的全程配音、精致的背景音乐和音效。

传统漫画: 静态图片,需要你主动“阅读”。

动画: 完全动态,制作成本高、周期长。

漫剧: 巧妙地站在两者之间——通过镜头推进、人物微动、特效叠加等动态化处理,让静态漫画“活”了过来,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带来了远超静态漫画的沉浸感。

IMG_258

从市场表现来看,它真可能成为新的风口。

短剧的底层逻辑一直很简单——低成本、高频次、快变现。

AI漫剧的崛起,正好砸中这个缺口。

它不靠演员、不靠取景、不靠团队,一套算法、几张图,就能撑起一部剧。

过去动画要做三个月,现在三天出样,周期被AI压得服服帖帖。

当然,最关键的是——观众还真买单。

为什么是漫剧?它凭何成为新宠?

漫剧的爆发,绝非偶然,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内容消费的几乎所有痛点:

1. 极致“上头”的观看体验

“一眼入坑”是漫剧的拿手好戏。强大的配音和音效瞬间将你拉入剧情,动态效果则放大了关键情节的情绪冲击力。无论是虐恋、逆袭还是悬疑,那种“最后一秒戛然而止”的钩子,让你根本无法拒绝“下一集”。

2. 完美适配碎片化时间

通勤路上、午休间隙、睡前十分钟……随时随地,花一两分钟就能享受一个完整的情节段落。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娱乐方式,完美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3. IP的“快车道”与“试金石”

对于海量的漫画IP来说,将其改编成漫剧,成本远低于动画,速度却快上数倍。这不仅是IP价值的快速放大,更是一场高效的“市场测试”——哪部漫剧火了,它的影视化、游戏化之路自然一片光明。

4. 创作门槛的“降低”与“跃升”

对于创作者而言,无需组建庞大的动画团队,就能让笔下的世界动起来。特别是AI技术的加持,让画面动态化、AI配音等流程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个人画师也有机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爆款漫剧。

IMG_259

平台扶持,政策松绑

平台大力扶持:快手、抖音等各大内容平台纷纷推出“漫剧计划”,提供流量和资金支持,激励创作者入局。有数据显示,近半年上线的AI辅助制作的漫剧已累计超3000部,赛道热度可见一斑。

IMG_260

第一股力量,是政策的松绑。

广电总局不但没一刀切,反而点名肯定了动画微短剧的“积极作用”,甚至称它是AI赋能内容创作的“试验田”。一句“试验田”,分量极重。

这意味着,AI动态漫不是边缘产品,而是政策认可的创新样本。

可以想象,只要行业不乱来,管控尺度会更宽,这也给了平台极大的想象空间。

第二股力量,是平台的押注。

抖音搞“番茄IP授权改编”,快手上新“灵感·新纪元AIGC创投计划”,B站更干脆,拿出80%的分成比例,扶持UP主和动画短剧公司。这不只是内容生态建设,而是一次资本层面的资源倾斜。

短剧曾是草台班子干出来的野路子,现在是巨头亲自下场推的战略品类。当然,一切还是背后的利益使然。

第三股力量,是技术的临界。

AI模型终于过了“能看”的阶段,进入“能卖”的阶段。

人物表情不再像僵尸,打斗镜头也能流畅切换,配音、字幕、动作全自动生成。

如今,一部剧,AI能顶五个岗位。这意味着,成本从几十万变几千,周期从几月变几天,收益却没缩水。资本当然最爱这种模式——低投入、高产出、可规模并可批量复制,别料什么艺术和思想高度,能圈钱就是王道,这一直不都是你国的商业逻辑么?

IMG_261

未来已来:我们将进入“漫剧时代”?

漫剧的崛起,预示着一个内容消费“轻量化、情绪化、视频化”的大趋势。

对于读者/观众:我们将迎来一个内容极度丰富的时代,获取高质量娱乐内容的成本将越来越低。

对于创作者: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窗口期。核心竞争将从“画工”扩展到故事创意、导演思维和声音叙事的综合能力。

对于行业:漫剧很可能成为IP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连接起小说、漫画、动画和影视剧,形成一个更高效的内容生态闭环。

IMG_262

漫剧,这个站在风口上的新物种,用它独特的魅力告诉我们:内容的形态从未停止进化。它让漫画不再沉默,让故事拥有了更立体的声音和更生动的表情。

这背后更深的逻辑,是男频内容的结构性逆转。

过去,短剧的主战场几乎被“女频爽剧”垄断:霸总、虐恋、重生、复仇。情绪浓、节奏快、剧情狗血,女性用户贡献了大部分付费收入。但男频市场一直潜伏着。男人不是不看短剧,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形式。真人演的“修仙”太假,低成本的“逆袭”太土,直到AI动态漫出现,它让幻想重归可信。

AI动态漫的机会,不仅在“成本低”,更在“想象力无上限”。真人拍戏受重力约束,AI画面能让天地崩塌、时空逆转;真人演员要休息,AI人物24小时不停产;真人剧靠导演理解剧本,AI靠算法理解数据。当AIGC能在视觉层面“无限放大爽点”,那种“神级开局”“无敌天命”的剧情,就有了真正的呈现空间。它既满足了观众的幻想,也符合资本的计算。

IMG_263

但短剧行业从来就不在乎“艺术”,它要的是流量与变现。

所以与其担心同质化,不如承认AI动态漫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它让内容制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进入“算法流水线”。谁掌握模型、谁拥有版权、谁能跑通变现,谁就能垄断未来的“虚拟短剧市场”。

未来两年,预计市场会看到,越来越多制作公司和漫画团队,集体转型做AI漫剧。它可能成为男频题材的标准形态,就像短剧成了快消影视的标准形态一样。

当“AI+短剧”从技术实验变成内容主流,它不只是行业转型,更是一场叙事文明的重塑。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