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想到,小米也开始入局短剧了。
近日,小米在旗下应用商城正式上线独立短剧APP“围观短剧”,以“无广告海量短剧免费看”为差异化卖点,目前下载量已达数万人次。
你可能更没想到的是,其实,华为、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大厂,都入局了这个赛道。
为什么要“不务正业”玩短剧?
先看数据:根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以505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2027年这一数据预计将达到856.5亿元。短剧已不是小众赛道的“小打小闹”,而是新的“流量高地”。
其实,从去年5月小米就开始高薪招聘短剧编剧,并在今年7月推出REDMI定制短剧《时空合伙人》(植入K80至尊版手机),如今更上线围观短剧APP,其路径很明确:从内容制作到分发渠道,搭建“制作—分发”闭环。尤其是围观短剧的无广告免费模式,在当下的短剧市场中形成差异化,既能快速拉新,又能补强小米的内容生态——未来若将短剧与手机等相关产品绑定,说不定能成为提升用户活跃度的“新纽带”。
从某种角度看,大厂的入局潮,是一场关于生态、内容与商业模式的博弈。
这场博弈中,不同身份的玩家有不同的布局逻辑。
华为的打法聚焦“定制化营销”。去年其上线短剧大全APP测试付费功能,还联合腾讯视频为nova 14系列打造职场轻喜剧《真渡假渡》,把品牌植入融入剧情。对华为而言,短剧不是独立业务,而是服务于硬件产品的工具,用趣味内容降低用户对广告的抵触,实现品牌与用户的软性沟通。
京东的短剧布局带着强烈的“电商基因”。从与快手合作《伍折天重生之女帝当“总裁”》(剧情植入京东产品、弹出促销小框),到今年7月开出高年薪招聘短剧内容运营,其目标很直接:用短剧吸引流量,再将流量导回电商主业。高薪挖人背后,是京东在这个赛道中的新需求:专业人才搭建短剧IP体系、分析用户路径,让“看剧”与“购物”形成闭环,破解电商平台的流量增长瓶颈。
拼多多则走“平台化”路线,通过“2025年短剧共创计划”提升吸引力——不仅提高播放量激励,还与制作方对投50%成本。对拼多多而言,短剧是“多多视频”的内容补充,用降低制作风险的方式吸引优质创作者,既能丰富平台内容池,又能靠短剧留住用户,最终为电商业务铺垫流量基础。
不过,大厂的入局,让短剧赛道看起来一片火热,但热闹之下,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是内容的同质化。打开当下的短剧APP,“霸总爱上我”“庶女逆袭”“重生复仇”的剧情反复出现,用户“三集看透、一键弃坑”成了常态。
这种套路化创作,本质是“赚快钱”思维的产物,大厂们如若只是跟风复制爆款模板,只会加速用户审美疲劳,最终陷入“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的困境。
此外,当前短剧行业的收入主要靠用户付费和广告两大块盈利。但内容同质化下,用户付费意愿持续下降;而广告又容易破坏观看体验。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容易让短剧项目“看起来热闹,实则不赚钱”——大厂们若不能探索出新的商业路径,短剧业务可能只是“赔本赚吆喝”。
短剧赛道的竞争,早已不是“谁先入局谁赢”的阶段,而是进入“谁能沉下心做价值谁赢”的下半场。
短剧的核心是内容,不是套路。内容方面,厂商需要做到进一步差异化、精品化:跳出“爽文套路”,做有记忆点的故事。《家里家外》的火热,就印证了市场对精品短剧的认可。
模式方面,如何既能避免单纯依赖付费或广告,又能让短剧与大厂核心业务形成联动,实现“1+1>2”的效果,是接下来大厂们需要思考的重点。
个人认为,在短剧赛道,长期竞争力仍取决于内容、生态与商业模式的深度结合。下半场里,短剧已不是“快钱生意”,而是需要精耕细作的“长期赛道”。
那些能跳出流量狂欢、沉下心做价值的大厂,才能在千亿市场中真正笑到最后。
于用户而言,大厂的竞争或许能带来更优质、更多元的短剧体验。这,或许才是赛道长期繁荣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