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白银市平川旱区麦飘香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17 08:49:54

平川旱区麦飘香

平川区小麦机收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秋日的白银市平川区,微风裹挟着阵阵麦香。在黄峤镇的连片梯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在金黄的麦浪中,锋利的割台卷着饱满的麦穗,秸秆粉碎还田,饱满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进粮仓。这是平川区2万亩旱作新品种小麦“西优麦1号”迎来丰收的场景。

“看这穗子,攥在手里沉甸甸的,足有10厘米长!相比传统品种,新品种出苗率更高,穗粒数更多。”白银惠民众诚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司典陶拨弄着麦穗说,今年他种了800多亩“西优麦1号”,从开春就见了好势头,往年旱地里出苗稀稀拉拉,今年该品种出苗齐整,苗情很壮。

一辆辆满载麦粒的运输车缓缓驶离田间,直奔白银柳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晾晒场。金灿灿的小麦铺满了整个场地,像一块块黄地毯,阳光一照,麦粒泛着温润的光泽。负责人柳青用木锨翻晒麦粒,扬起金色的麦屑,他说:“这品种籽粒饱满,用磨出的面粉做面包、饺子都筋道,面粉厂抢着要。今年1400亩麦地,1000亩都是‘西优麦1号’。”

这场丰收的背后,是定西市农科院14年育种攻坚的成果。针对旱作区小麦“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难题,研发培育的“西优麦1号”成功实现了强筋优质与高产的统一。经检测,其蛋白质含量达17.27%,稳定时间超12分钟,最大拉伸阻力460EU,这些数据意味着用它制作的面包、面条将更具嚼劲和麦香,在中部寒旱区特别“接地气”,给当地食品加工业添了动力。

“西优麦1号”科研团队负责人牟丽明介绍,“西优麦1号”是定西市首个拥有植物新品种权的科研成果,今年2月19日,定西市农科院将该品种独占许可给品种权管理公司——海南芙锐思植物新品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品种的推广应用。

为何“西优麦1号”能在旱作区优势明显?平川区农作物种子站站长秦启儒介绍,水资源匮乏是当地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传统小麦品种在干旱面前抗逆性差,产量波动大,不仅造成减产,而且影响了区域粮食安全。今年年初,平川区专门引进5万公斤“西优麦1号”抗逆抗旱种子,免费发放给旱作区农户种植,破解了这个难题。

“‘西优麦1号’根系发达,水分利用效率极高,能够在极旱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证灌浆和产量,抗逆性强,株型紧凑抗病、抗倒伏,还耐穗发芽,灌浆快、落黄好,株型紧凑,机器收割也方便,特别适合旱地。”秦启儒指着仓库里堆成小山的种子袋说,“良种配良法,我们同步推广农业‘五良法’配套技术,让好种子长出好粮食。”

平川区推进种业振兴,守护好每一颗“种子”的安全,依托“西优麦1号”迎来2万亩小麦丰收。在粮食安全上持续发力,今年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34.28万亩,粮食播种超23.5万亩,夏粮预计达1.29万吨;打造71个粮油丰产方,平均增产10%。

“西优麦1号”这颗金色的种子正带着科技的力量,为旱作农业注入新生机。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