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漳县:科学养羊撑起农户“增收伞”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15 11:03:50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瞿娟 通讯员 李淑娴 赵琼

乡村振兴风正劲,产业兴旺正当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中,漳县殪虎桥镇紧扣产业发展核心,将羊养殖产业作为激活农村经济活力、拓宽农民增收路径的关键引擎,以实干笃行书写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答卷。

晨光微露,漳县殪虎桥镇吴家山村清水沟的宁静便被此起彼伏的羊叫声打破。养殖户乔素青早早穿梭在羊舍间,添饲料、补清水、扫圈舍,动作娴熟利落。不一会儿,他精心饲养的“溜达羊”便围拢过来,成群的羊与清晨的乡村相映,构成一幅鲜活生动的田园图景。

清水沟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8月,如今早已褪去昔日模样,焕发全新活力。标准化羊舍整齐排列,通风、温控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圈舍内,膘肥体壮的羊儿或悠闲进食,或踱步活动,处处透着生机。看着眼前的景象,乔素青脸上满是笑意地说:“以前养羊全凭老经验摸索,规模小不说,效益还低。现在不一样了,政府给我们送技术培训、帮着引进良种,养殖规模一步步扩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作为土生土长的“羊把式”,乔素青曾长期受困于传统养殖模式的局限:羊圈简陋、饲料单一、缺技术指导,养殖效益“看天吃饭”。“过去在山里散养黑山羊和藏羊,最多也就四五十只,一年辛苦下来顶多挣万把块钱,刚够补贴家用。”回忆起过往,乔素青感慨道。

正是看到传统养殖“效率低、成本高、抗风险弱”的短板,乔素青下定决心转型。在镇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下,他主动引入科技手段,探索现代化养殖路径:购置无人机巡查草场,实时掌握牧草生长与羊群活动情况;搭建智能监控系统,对羊舍温度、湿度、空气质量进行精准调控,为羊群打造最优生长环境。

乘着科学养殖的“东风”,乔素青的养殖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如今,清水沟合作社厂区占地面积达4800平方米,5栋标准化羊舍拔地而起,配套的饲料加工大棚也已投入使用,合作社现存栏羊500余只,年繁殖量突破1000只,年出栏量可达600多只,年收入超20万元。

乔素青的合作社,正是殪虎桥镇畜牧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据统计,目前全镇牛、羊、猪存栏量分别达5300头、1.32万只、2000头,畜牧业已成为支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在羊养殖产业的强劲带动下,漳县殪虎桥镇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稳步迈进,当地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也必将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日日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