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一颗青皮核桃的华丽转身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10-15 09:30:00

金秋时节,成县群山处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挂满饱满的果实,沉甸甸的核桃压弯了枝头。农户们背着竹筐穿梭林间,指尖翻飞间,一颗颗青皮核桃便装满了筐篓。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成县51万亩核桃林迎来丰收季,从林间采摘到车间加工,从电商直播间到海外货架,一枚枚小小的核桃,正以全产业链发展的姿态,成为带动2.2万农户增收、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果子”。

管护有“良方” 枝头见“真章”

在成县陈院镇大垭村,种植大户崔义明12亩的核桃园里,将近400棵核桃树的果实已经成熟,一筐筐鲜果源源不断地送到收购点。

“今年收成很好,产量预计要比去年翻一番。”崔义明笑着说,他的12亩核桃树平均一亩出产2800斤青皮核桃,一斤1.5元的收购价预计能给他带来5万元的收入。

崔义明跟核桃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自己种核桃树到成为收购商将本地核桃销往外地,他见证了成县核桃产业的发展,也分享到了这一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今年的核桃个头真大,直径基本都在50毫米以上,这一颗更是达到了62毫米!”崔义明拿起一颗青皮核桃用测量器测量直径,越大的个头意味着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良好的品质得益于精心呵护、科学管理。

“以前的老树结出来的核桃没这么大,皮也比较厚。这几年通过种植良种以及精细管护,核桃品质提升了,销路也打开了。”大垭村的核桃树种植技术员杜应华告诉记者,县里每年两次组织技术员到核桃园现场指导,分析每一棵树的情况,对不同的虫病针对性地提出治疗方案,多年的培训让村里的种植户对核桃树的管理越来越精细。

近年来,成县持续开展核桃树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工作,每年聘请国内知名核桃专家和本土乡土人才,举办科技讲座和现场培训,覆盖农户1万余人次。

同时,为了让丰收的果实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成县从2023年起便主动出击开拓市场,工作人员先后深入兰州、西安、重庆、成都等城市的农产品销售中心,与各地客商精准对接。截至去年,已有35家客商与当地合作社签订收购订单,收购青皮和鲜果核桃3000多吨。

园里有“良种” 手上有技术

成县核桃的好品质,离不开“好种子”的支撑。

在成县大路沟核桃科技示范园,漫山遍野的核桃树郁郁葱葱。这座2003年建成的示范园,如今已成为国家核桃良种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试验示范基地,更是成县核桃产业的“良种宝库”。

“我们园区内收集和保存了国内外核桃优良种质资源502份,在成县核桃产业发展初期,率先引进100多个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示范园,通过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清香、香玲、陇南755、陇南15等7个适合成县自然条件的主栽品种。”大路沟核桃科技示范园主任李林生说。

找到适宜本土栽种的品种并不容易,李林生说:“由于核桃树的生长周期较长,从最开始的品种嫁接,到核桃的经济性状、营养成分的鉴定,再到试验点栽种以检验品种差异性,一个省级良种的认定需要近十年才能完成。”

这条漫长的路,科技示范园的科研人员已经坚守了二十多年。

截至目前,大路沟核桃科技示范园已经取得5个核桃品种的品种保护权,培育了3个省级核桃良种;园区已累计为全县提供良种嫁接苗100多万株、良种接穗300多万条,为成县乃至全省大面积发展优质核桃提供了核心保障。

除了筛选良种,示范园还在核桃园艺化管理上持续发力。工作人员不断试验总结实用技术,先后开展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品种改良、土肥水管理等试验示范,最终总结出成县核桃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并编印《成县核桃12个月管理技术月历》《成县核桃十项管理技术》等手册,在全县推广普及。

“以前修剪树枝凭感觉,现在照着技术手册来,不仅树长得好,结果也多。”成县抛沙镇种植户李红梅说,技术手册让她从“门外汉”变成了核桃种植“土专家”。

作为陇南市扶贫干部核桃产业实训基地,示范园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市、县、乡、村扶贫干部开展综合管理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万余人次,为全市培养了一大批核桃产业专业人才。

正是因为有了大路沟核桃科技示范园这个“良种孵化器”,成县核桃才能在品种上站稳脚跟,在品质上形成优势,为后续的深加工、拓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漫步成县的核桃种植基地,良种核桃树连片成林,标准化管理随处可见,“好种子种出好核桃”的理念,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车间延链条 放眼大市场

筛选、清洗、剥皮、分装……走进成县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着分拣核桃,不远处各种加工机械正在有序运转。

作为成县核桃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创立近10年,陇小南已从最初的网货供应中心,发展成为集种植、收购、生产、研发、加工、仓储、冷链、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科技农业综合体,推动成县核桃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我们年消化核桃仁1000吨,年产值达1.7亿元。”公司总经理赵武强介绍,为了打破核桃“仅能作为原料销售”的困境,陇小南围绕核桃深加工持续攻关,成功攻克“保证核桃粉细度的同时维持营养价值”的技术难题,开发出核桃油、核桃粉两大核心产品,以及核桃油软胶囊、核桃油火锅底料、核桃锅巴、核桃麻花等20多种创新衍生品,甚至将核桃延伸到日化领域,推出核桃油牙膏、护手霜等产品。

54岁的武冬桂在陇小南打工多年,每年核桃成熟的时候,收完自家的核桃,她就来这里给核桃剥壳。“自己种核桃挣钱,在这儿剥核桃也能挣钱。”武冬桂笑着说,像她这样在陇小南务工增收的人不在少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近100人。

“我们不仅卖自己的产品,还帮周边农户卖核桃,通过‘平台+农户’的模式,让更多好核桃走出大山。”赵武强说。

如今,成县核桃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全县培育电商企业和合作社60多家,以陇小南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将成县核桃销往全国各地;甘肃千里丝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外贸企业,则把核桃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南非等国家,年出口额3000多万元。2023年,“成县核桃”成功注册欧盟商标,在欧盟27个成员国实现地理标志互认互保,成县核桃正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目前,成县核桃种植面积达51万亩1100万株,2024年全县核桃坚果产量4.66万吨,产值5.59亿元,全县2.2万余户种植户人均核桃收入2795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核桃产业已成为成县种植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优势特色产业。

从一枚普通的核桃果,到琳琅满目的深加工产品;从田间地头的零散种植,到全产业链的集群发展;从本地市场的小打小闹,到国内外市场的全面开花,这枚小小的核桃,正一步步突围,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成为成县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