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陇南市聚焦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领域评标易受干扰、监督体系薄弱、招标效率不足等痛点难点,创新推行“3+N+1”招标投标机制改革。该改革通过流程再造、体系重构与模式创新,成功降低人为干预风险,实现评标更公正、监管更完善、模式更灵活,已在全市范围推广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陇南实践”,为区域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筑牢制度根基。
智慧赋能“3”大举措 重塑评标公正防线
陇南市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三项关键举措对评标流程进行系统性再造,从物理空间到评审规则全面隔绝人为干扰。
在智慧分散评标方面,当地升级改造现有评标场所,依托智能席位分配系统彻底打破固定评标模式。评标专家通过系统随机分配至不同物理隔离的评标室,有效防范评审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和诱导行为,从空间上保障了评标专家的独立性与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远程异地评标已成为陇南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优先选择。通过扩大专家征集范围、增设县区评标点,构建起跨区域的评标协作机制,实现优质专家资源的全域共享。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配备高标准的场地、设施及安全网络,确保远程评标在安全、保密的环境下常态化运行,既提升了评标效率,也打破了“本地专家评本地项目”的地域局限。
暗标盲评改革则从根源上杜绝“人情分”“印象分”。在评标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全面隐匿投标人名称、地域等关键信息,专家仅依据投标文件的技术方案和报价进行评审,大幅压缩自由裁量空间,确保评审结果完全基于项目本身的客观质量。
多维发力“N”重监督 织密全链条监管网络
为压实各方主体责任,陇南市构建起“N”维监督保障机制,通过清单化管理、信用化约束与常态化协作,打造覆盖招标投标全流程的监管闭环。
责任清单制度是监管体系的基础。陇南市建立招标人主体责任清单、行业监管清单和交易平台服务清单,清晰界定各方权责边界,强化招标人内部管理、行业部门专业监管和交易平台规范服务,确保招标投标活动各环节规范透明、有据可查。
审核流程优化与信用监管升级同步推进。除特殊项目外,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取消资格预审,推行招标计划与招标文件提前发布,大幅提升招标效率。
评标专家管理机制更趋严格。陇南市实行年度考核、项目评价与末位淘汰相结合的动态管理制度,从专家入库审查、日常培训教育到信用档案建设全流程从严把关。创新建立专家履职终身追溯制度,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被永久记录并依法严肃查处,倒逼专家规范履职。
在此基础上,陇南构建起行业综合监管、国资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维体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科技监管水平。针对腐败与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登记报告制度,运用大数据构建围标串标分析模型,精准识别投标异常行为。
审慎试点“1”项创新 探索“评定分离”新路径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陇南市审慎探索“评定分离”改革这一创新模式,为重大项目招标提供更灵活高效的选择。
改革明确界定适用范围,主要针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重大公益性项目等,在遵循公开透明、择优竞价原则的基础上,将“评标”与“定标”环节分离,由招标人在评标委员会推荐的候选名单中,结合项目实际需求自主确定中标人,更贴合重大项目的综合考量需求。
为确保改革平稳推进,该市严格控制试点规模,明确试点项目数量不超过上年度成交项目总数的5%。同时,规范决策程序,所有试点项目均需履行各级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决策程序,并向市发展改革委报备,从制度层面保障试点工作规范有序。
针对“评定分离”项目,陇南市强化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专门的投诉处理机制,依法从严处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改革在公平、公正、高效的轨道上运行,为后续更大范围推广积累宝贵经验。
据悉,陇南市已为“3+N+1”改革配套出台系列工作指引和管理办法,形成完整制度体系。该改革不仅有效破解了传统招标投标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更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