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7个人用即梦AI仅1个月做出20集AI短剧,播放量破千万

来源/ 秋叶大叔 作者/ 时间/2025-10-15 09:02:47

AI短剧已经进化成这样了?

腾讯动漫新上线的《我的治愈系游戏》《传武》,4天播放破千万,比好多真人短剧都能打。

IMG_256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剧全程用即梦AI做的,没有几十人的动画团队,7个人就搞定了,牛不牛?

腾讯给顶级IP和推广,即梦AI出全流程技术:先建人物三视图、场景设定的资产库,再用文生图、图生视频工具把文字剧本转成动态画面,

IMG_257

先说说《我的治愈系游戏》的画面表现。

阴暗过道里闪烁的灯光,浮现在眼前的倒计时弹窗,主角瞳孔中映出的鬼影,这些细节的处理简直细腻到让人发指。

IMG_258

特别是那个'替死鬼'突然出现的镜头,明暗对比和镜头远近切换特别自然,悬疑感一下就起来了。

要知道这些效果以前的AI做不出来,画面会僵硬,一看就是假的。

但现在即梦AI能把画面调得很流畅,亮的地方亮,暗的地方暗,镜头该快快该慢慢,不输专业动画制作。

做这种效果,之前是得一帧一帧手动调,一个3分钟镜头可能要调几千帧,很花功夫。

现在AI一次性把标准定好,后面自动生成,省了90%的时间。

团队一开始就让AI记住了这个剧该是什么风格——场景什么色调、主角长什么样、光线怎么打。

这样AI做出来的每一集,都是连贯统一的,不会出现"上一集女主还是短发,下一集突然变长发"这种穿帮。

在关键的悬疑节点,主角脸上那种微妙的紧张感、疑惑感或是坚毅感,AI都能相对精准地捕捉到,还能细腻 “渲染” 出来。

不像以前的AI做人物,一笑脸就僵,一动作就变形,要么表情像面瘫,要么动作跟抽风似的。

即梦AI显然在角色模型的人物一致性和精细构建、场景信息的精准记忆,以及运动逻辑的科学设计等维度,开展了大量针对性的优化工作。

再来看看《传武》的武打场面。

主角打倒"胀鬼"那段,从鬼物倒地扬起的烟尘,到人物起身的动作连贯性,再到烈焰燃烧的特效,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虽然个别细节还能看出AI的痕迹,但整体观感已经非常接近传统动画的水准了。

即梦AI先通过文生图工具生成符合设定的怪物三视图资产,再用运动逻辑优化算法串联起 “挥剑→击中→倒地” 的动作链条,让每一步发力都符合物理规律,这也是其观感接近传统动画的核心原因。

IMG_262

更关键的是即梦AI对镜头语言的理解能力更强了。

制作团队仅用自然语言标注 “推镜聚焦武器烈焰”“横向摇摄展现战场全景”,AI 就能自动生成平滑的镜头轨迹。

这背后是即梦Agent模式的任务拆解能力:系统会调用 “动态分镜生成” 功能匹配动作节奏,最后通过4K 高清输出保证烟尘、火焰等特效的细节清晰度。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制作这两部剧的与光同尘工作室,核心团队只有7个人成员,其中还包含应届毕业生。

放在传统动画行业,这种体量的项目至少要组建几十人的团队,耗时数月才能完成。

现在借助即梦AI的全流程制作,他们一个月就完成了20多集,这效率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对动画专业创作者来说,以前画分镜、抠场景要熬到掉头发,现在把这些重复活交给 AI,就能专心打磨剧情,既省时间又提质量,有更多精力去做创意。

那么对大多数不会画画、不懂剪辑、没团队的普通人又有那些机会呢?

你可以做自媒体:以前起个剧情号多难啊,现在你写好故事,AI帮你把分镜、画面都生成了。

你的核心优势不再是拍摄技巧,而是你独一无二的故事和脑洞。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还有中小企业做产品介绍,拍个片动不动几万块。现在用AI把产品亮点变成生动的小短片,拍摄一次产品的素材,能变着花样做出N种宣传效果,成本几乎为零,迭代速度还快。

说到底,当创作门槛被技术拉平,每个好故事都有机会被看见,每个创作者都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说到底,就是一个核心:别被AI工具吓住,要去驾驭AI工具。

但我知道,很多人自己摸索,很容易卡在“不知道用什么工具”、“不知道怎么组合使用”这一步,反而更焦虑。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