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短剧精品化:内容价值优先的转型时代

来源/ 作者/ 作者:胡泳 时间/2025-10-15 09:02:22

近年来,短剧这一新兴影视形态在流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上迅速崛起。从最初依靠流量策略吸引观众,到如今追求精品化与艺术化的转型,短剧的制作逻辑和商业生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内容创作者和平台对于观众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折射出微短剧在外部管理和内生发展逻辑驱动下,逐渐回归理性。

成长之痛:必须告别流量驱动的短剧

短剧最早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快速普及的阶段。当时的短剧制作成本低、上线速度快,非常适合满足用户碎片化的观看习惯。大量创作者和平台以“流量”为核心目标,采用热门IP改编、新奇剧情和吸睛设定来吸引点击。例如,悬疑、爱情、都市职场等题材频频出现,单集时长控制在几分钟至十分钟之间,强调观众的即时满足感。

IMG_256

短剧《家里家外》上线后,仅3天在红果观看量便突破10亿

然而,这种流量导向的创作模式也带来显而易见的问题:剧情高度同质化,人物设定缺乏深度,情节发展机械化,长期依赖吸引眼球手段的短剧难以形成持久的用户黏性。虽然部分作品能够短时间内爆红,但大多数内容的生命力有限,容易被新的热点内容替代。这种“快消式”生产模式虽然满足了短期流量需求,但也埋下了行业疲软的隐患。

同质化困境与市场疲软

随着短剧数量的快速增长,行业内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内容创作者为了追求流量,反复采用热门题材和套路;另一方面,用户对低质内容的容忍度逐渐下降,对平台提供的短剧感到审美疲劳。流量红利走向消退,商业变现的难度增加,广告主和投资方开始更加关注内容的质量与品牌形象。

市场的疲软为短剧精品化的探索提供了现实动因。创作者和平台开始意识到,单纯依赖快速点击和眼球经济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内容质量、叙事深度和观众情感共鸣成为新的核心指标。在这一背景下,短剧的“精品化”趋势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行业共识。

IMG_257

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胡泳摄

短剧精品化的内涵与实践

所谓短剧精品化,是指在保持短时长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内容质量、制作水准和叙事层次,打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从2024年开始,短剧不再单纯追求话题和流量,而是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题材多元化:短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爱情、悬疑和职场题材,而是拓展到社会议题、历史文化和心理情感等领域,使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

人物与情感深度提升:短剧通过精炼的叙事技巧,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复杂的角色形象,呈现人物内心冲突和成长变化,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

制作精良化:摄影、美术、剪辑、音乐等环节逐渐接近电影或电视剧的制作标准。光影效果、场景设计和剪辑节奏都成为提升观感的重要因素,使短剧呈现出“电影级”质感。

观众定位精准化:精品短剧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兴趣偏好和观看习惯,提高内容的命中率和用户粘性。

这些发展的核心目的,是要实现从流量到价值的转变,摆脱过去过度依赖流量和低价模式的粗放增长,追求内容本身的价值,以此提升商业变现能力。

抖音与红果的平台策略

作为国内微短剧头部平台,抖音和红果相继推出“万象计划”与“果燃计划”, 探索创新升级。

2025年5月,抖音集团成立短剧版权中心,推出了万象计划,将长期发布各类主题短剧征集活动。9月初,万象短剧第一期——“非遗民俗文化专场”发布,选题方向包括唢呐文化、萨满文化、秦腔、昆曲、越剧、武当武术、瓦猫、英歌舞、霹雳布袋戏等,可开脑洞,也可做玄幻素材。根据项目的不同评级,对应的保底激励分别是80万、100万、150万。如果符合准入合作要求,还可以提供单剧50万至100万的宣发预算。

IMG_258

非遗题材短剧

2024年12月,红果短剧宣布推出精品短剧“果燃计划”,在投资扶持、精品推广两方面发力,通过联合投资、保底分账等手段,助力优质短剧的创作和传播。2025年1月,该计划升级为面向全行业的精品微短剧合作计划,以更高标准、更大投入打造精品内容。同时,“果燃计划”还将推动微短剧与文旅、普法、古籍等富有社会价值领域的融合发展。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为了推动短剧从“快消品”向“精品内容”转型,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在资金扶持上,提供制作资金和奖励,提高创作者制作投入意愿。在平台推广上,通过流量倾斜和首页推荐,保障优质作品的曝光率。在项目孵化上,可以提供从创意策划、剧本打磨到拍摄制作的全链路支持。在营销与IP延展上,可以提供宣传资源,尝试IP衍生和内容延展,提高内容生命力。

此外,平台亦可以在专业团队协作上发力,联动导演、编剧、摄影、美术、音乐等专业团队,实现“电影级”制作标准。同时,可以大力开展专业培训,组织编剧、导演、演员培训课程,提升专业能力。

“果燃计划”聚焦于培养平台内优质短剧IP,旨在推动长线内容和可持续商业生态建设。如果执行得当,此举将帮助红果平台形成稳定的精品短剧生产链,不仅提升短剧制作水平,也推动内容题材多样化和行业规范化,可以为短剧精品化树立示范标准。

短剧精品化趋势展望

从流量驱动到精品化转型,短剧的发展逻辑显示出几个趋势:

第一,高质量短剧成为标配,观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提升,低质短剧难以生存。

第二,题材走向多元化,现实主义题材兴起,旧有的类型化题材不断扩展和创新,亚文化与小众主题也能发现自己的特定受众。

第三,叙事方式实现多元化。快节奏叙事利用强情节冲突和反转来抓住观众注意力,“开篇即高潮”成为常见策略。有些短剧以“微章节”推进故事,每集2–5分钟,像追小说一样形成连续观看欲望。部分短剧尝试与观众的弹幕、投票、评论互动,甚至引入游戏化分支剧情。还可以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的短视频生态,把角色扩展到剧外,形成“剧—短视频—话题”的多层叙事闭环。

第四,技术走向融合,动漫、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AI技术可能被引入短剧制作,提升丰富多样的观赏体验。

第五,商业模式更趋成熟化,精品短剧吸引广告、会员付费、IP衍生等多元变现,形成健康闭环。

IMG_259

短剧精品化是碎片化时代内容创作与产业生态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短剧的定位正在从曾经“打发时间的电子快餐”逐步转型为如今“短时长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观影体验,也为行业带来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未来,精品化将成为短剧的核心竞争力,引领短视频内容生态走向更加成熟和专业化的阶段。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