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兰州市664个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来源/ 兰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15 09:01:58

医疗服务项目更加丰富 农村居民就医体验有效改善

全市664个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曾经,许多农村地区的村卫生室设施简陋,房屋狭小,设备匮乏,“一室多用”现象普遍存在。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而言,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为就医带来困难。如今,标准化建设让村卫生室面貌焕然一新,一系列硬件升级不仅改善了就医环境,更让曾经的“看病难”成为“家门口的医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1年国家启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以来,兰州市将该项目纳入各类民生工程范畴,各级财政持续投入,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硬件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就医环境。截至2024年,我市共新建卫生室250个,维修118个。目前,全市664个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白波是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的村医,2003年参加工作的他是村卫生室由破旧小屋到标准化转变的见证人。“以前我们的卫生室在一间老旧平房里,诊断、治疗、取药都挤在同一间屋子,设备只有最基础的体温计和血压计,遇到稍微复杂的病情就只能让乡亲们往乡里跑。如今,随着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卫生室面貌焕然一新……”谈起变化,白波滔滔不绝。

记者看到的村卫生室兴建于2015年,这里“三室一房”功能齐全,室内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配备有计算机、诊疗桌、检查床、观察床、B超机等基础医疗设备。现在,白波运用云HIS管理系统、甘肃省基层卫生管理平台,实现了村卫生室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这些变化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白波对记者说。

白波拿起诊疗桌上的血氧仪向记者展示,“远离城市,身边没有大型医疗机构,乡亲们患了急病、重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这个小东西非常实用,是三年前配备的,它可以明确、快速判断患者是否缺氧。”据他介绍,患者血氧饱和度低时会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出现生命危险。村里有两三位村民就是得益于这个实用仪器的帮助,被快速送往上级医疗机构才得到了进一步救治。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缩小城乡医疗资源供给差距,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被列为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慢性病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持续攀升,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是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制度,构建有序就医秩序的现实举措。

从业以来,白波曾多次赴榆中县中医院、甘肃省中医院进修学习,于2014年完成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在卫生院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中成绩优异,对病情有着准确的把握与判断。

据介绍,2024年,全市共有136名乡村医生报考执业资格考试,其中执业医师44人、执业助理医师57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35人,目前全市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了49.93%。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村卫生室经过标准化建设后,房屋面积、布局和环境得到大幅提升,为患者营造了更加舒适、整洁的就医环境,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就医体验。通过配齐诊疗设备和开展人员培训,村卫生室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医疗服务项目,如常见病的诊治、慢性病管理、中医康复等,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项目实施的惠民成效得以充分体现。

记者 刘晓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