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救援铁军 筑牢安全屏障
本报记者探访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应急救援训练
在兰州新区,有一座占地面积799亩、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应急救援基地。这是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担负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地震地质、森林火灾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综合应急救援任务。该中心于今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进一步提升了西北地区重大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今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近日,记者来到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进行了实地走访。
1 深度还原救援现场 开展实战化培训演练
走进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航空模拟训练馆,只见两架直升机模拟器悬立于高空,金属外壳泛着冷光;山岳模拟区内,岩石肌理栩栩如生,几乎与野外实景无异;攀岩墙上的岩点错落有致,简易楼宇整齐排列……构筑出一幅立体而专业的训练图景。
“我们通过模拟山岳、风、雨、雾、烟声,借助造浪环境模拟设备等,开展水域救援训练、攀岩救援训练、山岳救援训练、坡屋顶救援训练、平屋顶救援训练、缆车救援训练等培训,只为深度还原救援现场。”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一大队二中队毛国辉向记者介绍道,航空模拟训练馆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直升机模拟训练器可同时承载4至6个机组、20至30人训练,并可容纳70人学习基础理论课程。
来到结构坍塌训练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高楼外立面布满地震后的裂痕,层叠式倒塌区的高楼还保持着坍塌瞬间的姿态,倾斜倒塌区高楼的墙面裂缝与不规则轮廓,将建筑失衡带来的压迫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随后,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进入倾斜倒塌区,双脚刚踏上楼板,强烈的失重与失衡感瞬间袭来,难以想象救援人员需在此环境下执行任务。“这栋斜楼模拟的是地震导致底层框架柱破坏后的失稳状态,二层专门用于训练救援人员克服倾斜带来的生理不适,持续开展救援作业。”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一大队副大队长杨建军告诉记者,结构坍塌训练区共有18个训练区,可同时满足180人开展破拆、顶撑、生命探测等科目训练。
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作为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之一,整体划分为指挥教学区、生活配套区、装备储备区、航空保障区、培训演练区5大功能区域。其中,培训演练区作为项目实施的重点,围绕实战需求,立足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特点,打造地震地质灾害救援训练区、冰雪灾害救援训练区、泥石流灾害救援训练区、基础技能训练区、特种车辆驾驶训练场,5大训练板块共设21个训练单元,涵盖近百个训练科目。
2 打造一支现代化应急救援铁军
自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以来,筹备组临时党委紧盯西北区域中心功能定位、锚定主责主业,按照国际地震救援重型队和省级抗洪抢险救援队建设标准,每周组织全员全装全要素实战拉动演练。在全员练精练强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技战术和索滑降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三大攻坚力量:一大队专攻地震地质灾害救援,二大队主攻水域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救援,三大队则整合无人机、搜救犬、应急通信与战勤保障等专业力量。
“队伍抽组进驻以来,我们先后圆满完成陕西森林火灾跨区增援、兰州市安宁区和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排涝任务。特别是兰州市榆中县发生山洪灾害后,我们出动200人、34车、3犬,携带1500余件(套)装备器材,连续奋战9天8夜,开展立体拉网搜救,圆满完成被困人员转移、失联人员搜寻、被困车辆移除、重要物资抢运和淤泥倒木清理等任务。”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筹备组临时党委委员张顺义告诉记者,救援队伍实现了“组建伊始即具备实战能力和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目标要求。
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平日的不断锤炼,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在国内首创的综合性泥石流救援训练区,通过山体、滑坡体、掩埋构筑物共同模拟滑坡泥石流灾后现场。“我们通过室外生命搜救训练、屋顶救援训练、挖掘机爬坡机械训练、建筑物生命搜救训练、沙涌救援训练等训练科目,训练搜救人员面对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在积淤、积水、黑暗环境下的搜救能力。”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二大队三中队中队长毋嘉麒告诉记者。
从精准还原灾害现场的高仿真训练区,到融合多种战术背景的实战化演练体系;从专业化攻坚分队的科学编成,到一次次在真实灾害中发挥关键作用——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正以系统化、立体化的训练模式,锤炼出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现代化应急救援铁军,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记者 周靖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