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甘肃农垦工匠热沙来提汗·买买提——
西部牧歌 靓丽青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秋光洒向河西走廊的田野,一位身材修长的女孩忙碌田间,认真查看玉米长势,仔细确认收割黄金时间,严格控制留茬高度。
汗水顺着她的脖颈滑下,她顾不得擦汗,青贮玉米运抵后即刻采集样本,检测干物质、淀粉等含量,检测出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超过30%的指标后,她才舒展眉眼:“双30!好饲料、产好奶,唯有精选优质牧草,方能铸就每杯牛奶的品质根基。”青贮玉米收储的40多天里,她和团队守在玉米基地,为奶牛“宝宝”检验评估符合指标的营养餐。
她就是甘肃农垦集团兰州庄园牧场股份有限公司牧业研究院院长热沙来提汗·买买提博士,她以共产党员的赤诚、科学家的严谨和匠人的坚守,谱写了新时代农垦人的青春之歌。
戈壁“牛倌”
热沙来提汗出生于新疆库尔勒一个军人家庭,自小养成了坚毅、率直、自律的品格。上学以来,她一直品学兼优,200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从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硕士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先后在带广畜产大学、岩手大学攻读动物科学硕士和博士。
“在国内主要是学草业科学,到日本转向动物科学,跨界别领域,比较难学。”她说,“在日本留学的7年里,6年半时间我都在养奶牛,主攻动物营养学。”
2019年12月,热沙来提汗取得岩手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放弃高校当老师的机会,加入甘肃农垦庄园股份,来到位于金昌市区东40公里的瑞嘉牧场。她认为,“实验室数据唯有落地,才能创造价值”。
时值秋日,天高云淡。瑞嘉牧场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养殖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划分,崭新整洁。
“刚来这里,还是一片戈壁滩,正在建设办公楼房和养殖设施。我住在彩钢房里,风沙吹得门窗呜呜作响,沙尘暴来袭时,呛鼻的土腥味夹杂着牛粪味弥漫在空气里……”热沙来提汗回忆道。
这与她在学生时代窗明几净的实验室环境截然不同,书本知识与实操存在巨大差别。但她明白“只有在白纸上才能创作出最美的画卷”,她脚踏实地工作,虚心向老职工请教,深入剖析奶牛养殖的实际问题,细致考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建设现代化牧场,为后续的科技应用打下坚实根基。
短短几年,“零起步”的瑞嘉牧场,从3300头后备牛跃升到1万多头奶牛。生产区域内,草料储藏间、机械化加工车间、舍饲式养殖场、转盘式挤奶大厅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这里的规模化程度和先进设施高于日本奶牛养殖,但日本更注重奶牛养殖精细化管理,我们需要借鉴。”热沙来提汗表示。
为此,她半年内牵头制定了17项牧场标准化流程(SOP),优化饲料配方,推行成本管控机制,显著提升了奶牛养殖生产效率。“泌乳牛每头牛日单产量从30公斤提高到40公斤,平均日单产量达到38公斤,提高了20%,这是个突破!”她兴奋地说。
在商业领域有句话,叫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谁掌握了标准,意味着将成为行业的定义者。“热沙博士制定的牧场标准化流程(SOP)特别详细,仅文字就厚厚的100多页,她还主导创建了庄园奶牛养殖标准化流程体系,让我们有了统一的标准规范去执行。否则,你说你养得好,我说我技术硬,没有统一标准的养殖是不科学的。”她的同事、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饲草加工专业的刘彦斌对这套标准化养殖体系由衷称赞。
在她引领下,8名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被输送到庄园股份旗下的榆中瑞丰牧场、武威瑞达牧场、临夏瑞园牧场、陕西多鲜牧场、兰州瑞兴牧场、青海牧场等多个养殖基地,她经常去各牧场现场技术指导,这些养殖基地也全部升级为高标准养殖场,多项养殖生产指标稳居国内奶企前列。2025年4月,武威瑞达牧场荣获2024年度中国规模牧场12吨高产榜单;2024年4月,庄园股份旗下6个牧场荣登2022、2023年度中国西北11吨、超10吨俱乐部高产榜单。
潜心养牛
在热沙来提汗细致安排下,记者严格执行防疫措施,经过喷雾消毒,穿上防护服,戴上帽子、口罩、手套、鞋套,乘上电瓶车,进入瑞嘉牧场生产区。
一个个大型饲料库,储放着各种饲料;一方方密封窖,储藏着青贮饲料。她边查看饲料边说:“奶牛的日料必须质量过关,这涉及食品安全,奶牛不能吃发霉变质的饲料。要吃优质的苜蓿草、燕麦草、玉米秸秆等粗饲料,也要吃棉籽粕、菜籽粕、豆粕、玉米粉、麸皮等精料,还要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我们采取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提高奶牛的生长、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一座座高大宽敞的牛舍,分门别类,有育成牛、青年牛、围产牛、泌乳牛、后备牛,便于管理。每头黑白花色荷斯坦奶牛,都有双耳标,扫码可查阅其父母系等各种信息资料。有的在槽前低头吃草,有的在水龙头上吮吸喝水,有的在宽敞的运动场上追逐嬉闹,有的趴卧在细沙“软床”上晒太阳。
热沙来提汗倡导的科学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养殖管理场景,一览无余。
轻盈的电瓶车无声地停在一栋牛舍前。她下车后,打手势让我们缓步,“慢慢靠近不会惊吓牛。”她解释。记者走进现代化牛舍,干净整洁,智能推料板自动将饲料推送到牛跟前,牛舍安装着风扇徐徐送来清风,工人驾驶自动刮粪机清扫除污,牛舍里没有异味。
“奶牛,反馈给人类的是牛奶。一头奶牛怀孕、产犊相当辛苦了,它自己不仅要生长健壮,还要每天产三四十公斤牛奶,相当不易!我们要善待奶牛。”她说。
她进一步解释,小牛犊长到7至13月龄,被称为小育成牛;育成牛在14月龄开始配种,怀孕后被称为青年牛;产前21天到产后60天,被称为围产牛;新产牛后60天,再次对其配种,挤奶的牛只统称为泌乳牛;泌乳牛边怀胎、边产奶,如果没有及时怀孕,后期奶量就降低,生产效益将会下降。“因此,要细心呵护好每头奶牛。”
“牛能认识人。”她说,“我在日本的奶牛场专门做实验,那里的家庭牛场有一二十头牛,大型牛场就几百头牛,我经常到牛舍,牛儿能认识我,会跑过来舔人的衣服。”
她满脸和善地观察着每头牛,对其中一头奶牛拍照,“这头牛的眼睛好像有点问题,回头我让牧场的兽医看看。”
单间牛舍的犊牛不怕生,一副懵懂模样靠拢过来。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小犊牛说,“犊牛出生时要吃初乳,出生7天后我们要检测它的免疫球蛋白;天冷时给犊牛穿马甲;要及时打疫苗,精心管护它们。”
在全封闭式挤奶厅,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透过玻璃,但见两台80位大型挤奶转盘正在旋转。一头头奶牛排队依次走上转盘,经过药浴消毒、验奶、擦拭后,工作人员为其套上奶杯,挤奶结束后自动脱落,工作人员对奶牛乳头再次药浴消毒,防止感染。“我们按照流程标准进行挤奶,作为原奶生产基地,奶牛的舒适度决定了原奶品质。”她说。
为了提高牛只舒适度,她将实验室级别的精度应用于牧场日常管理,每日核查料槽清洁度、补充与疏松卧床垫料、监测奶牛乳房健康状况、化验分析粪便成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这套标准化管理体系,使得庄园股份各牧场奶牛年单产稳定在11吨,乳房炎发病率控制在2%以下。
心安此乡
“每天与牛打交道,郁闷吗?”“待在戈壁牛场,单调枯燥吗……”有人询问热沙来提汗。
“来这里工作,与我所学专业完全吻合。工作实践比理论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我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知识,整体工作不重样,能发现各种各样的新课题,每天都很新鲜、富有挑战、都有收获,激发了我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她表示。
热沙来提汗身上那种坚持、严谨、创新、开拓地做科学研究的精神,总是引人注目。
“大家对我特别照顾,做实验过程中我突发奇想,想做一些新探索,但缺乏相应实验仪器或设备,牧场会马上配齐。”她说。
前年夏季天气特别热,她去调查陕西牧场,奶牛食欲下降,产奶量也相应下降,她提出要装喷淋设施或空调,牧场立马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提高了单产。
“我不是个善于沟通的人,但我的工作需要跨部门协调沟通,牧场派专人协助我,我提出的合理意见建议,他们都特别重视,立即协调落地。农垦集团确定‘领导班子点对点联系高层次人才’,我的联系领导是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懿笃,他时常关心我的工作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她说。
面对国内奶牛养殖及深加工领域的众多挑战,对技术革新、传统牧场转型、产能提升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她引进“一牧云”大数据系统,实现牧场生产数字化监测、智能化管控与自动化操作。她的同事刘雷雷说:“热沙来提汗博士是锐意创新的行动者,她注重信息化管理,牧场的奶牛资料,以前都是几张表格填写信息,如今用电脑信息化管理,每头奶牛的父母系、体重、日粮、打疫苗次数等基础性资料都很详尽。”
针对进口苜蓿依赖的困境,她主持完成的兰州市人才项目《奶牛日粮中进口苜蓿以河西地区优质苜蓿的替代研究》课题,确立河西地区国产优质苜蓿替代方案,既降低饲料成本,又带动当地苜蓿产业,为奶源安全与品牌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作为奶业行业协会的核心成员和行业导师,她注重庄园股份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担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究生导师,主持完成了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奶牛产后子宫血液动力学研究》;她参与完成《牛羊饲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创新》项目,于2025年4月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含SCI共4篇);2025年,她和团队摘得“甘肃农垦明星班组”,她被授予“甘肃农垦工匠”称号。
建功西部,舞台宽阔。热沙来提汗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出卓越的才智,主动践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专注执着、创新突破”的工匠品质,为甘肃农垦全产业链发展贡献了智慧力量,为西北乳制品企业迈向全国市场坚定助力。
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却有扎根西部土地的炽热深情。她说:“我的理想很纯粹——确保每滴牛奶安全优质,让戈壁滩流淌‘绿色黄金’。”
记者手记
青春之花在西部绚丽绽放
王朝霞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热沙来提汗放弃在东部高校就业的机会,选择甘肃、扎根陇原,吃苦耐劳、求真务实,为西部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西部舞台,无限广阔。作为新时代的农垦青年,她用青春作笔,以戈壁滩为纸,描绘着现代化牧场的美丽画卷。她深入牛舍牛群,奔走玉米地垄,反复试验实证,创新制定标准,用勤劳的双手播种,用滚烫的汗水浇灌,确保每滴牛奶优质安全,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开拓创新,更是农垦精神的接续传递。
看着牛舍里一头头健康成长的奶牛,她欣慰地说:“我养着奶牛,奶牛也养着我、成就了我。”她引进科技新理念,运用奶牛舒适度管理措施,用善良和大爱养牛,大展身手,尽显其才。她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奉献担当、磨砺出彩,将“小我”融入“大我”,成就个人闪亮厚重的人生,也将书写西部现代化畜牧业的精彩篇章。
西部戈壁是成长沃土,甘肃农垦为各类人才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提供有力保障,拓宽成长道路,让青春热情受到真情回馈,这一场双向奔赴中,像热沙来提汗一样的广大青年人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