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级媒体到互联网大厂,AI如何改写短剧行业规则?
中国短剧市场正以惊人速度扩张: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358.6亿元,2024年预计突破484.6亿元,距离500亿大关仅一步之遥。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赛道中,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新玩家”身份强势入局——国家级媒体率先布局,互联网大厂积极探索,一系列AI制作的短剧陆续上线。
这些AIGC短剧究竟有何特别?它们是单纯的技术噱头,还是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今天,我们就从实际案例、技术价值和行业挑战三个维度,拆解AIGC短剧的现状与未来。
一、行业热象:国家级媒体与大厂的“试水赛”
目前AIGC短剧的参与者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国家级媒体负责“打样”,探索内容与技术的融合边界;互联网大厂则聚焦“练兵”,测试AI在内容生产中的落地能力。两者的案例各有侧重,也共同勾勒出当前AIGC短剧的行业图景。
1. 国家级媒体:用AI讲好“中国故事”
央视频《中国神话》:国内首部全流程AI微短剧,共6集,改编自《补天》《逐日》《奔月》等经典神话。特别之处在于“科技+文化”联动——《逐日》将夸父形象与“夸父一号”太阳天文台结合,《奔月》则融入“嫦娥五号”探月任务,从美术设计、分镜规划到配音配乐,全程由AI完成。 总台三部AI微短剧:6月底,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其中《爱永无终止》尝试“AI+真人”模式,以真人实拍为基础,搭配AI生成的数字人及场景,讲述祖孙三代的亲情故事,真人部分的质感更贴近传统影视。
2. 互联网大厂:技术落地与流量测试
抖音×博纳影业《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文旅+科幻题材,设定在未来世界,考古学家与科学家联手解密三星堆。背后由抖音自研的“即梦AI”提供技术支持,在抖音、优酷双平台分发,同名话题播放量超7700万。 快手《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改编自“沉香劈山救母”的经典叙事,主角为救母亲对抗海底怪兽。全片画面由AI生成——先用Midjourney完成“文生图”,再通过快手“可灵AI”实现“图生视频”,部分配乐也由AI制作,全集播放量超5200万。 快手×京东《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品牌定制剧,属于“真人拍摄+AI主题”的混合模式。剧情围绕AI世界的特工穿越成豪门夫妻展开,植入京东AI产品,与纯AI制作的短剧形成差异化。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头部AIGC短剧大多不以盈利为目标,核心是“技术试水”。从观众反馈来看,讨论焦点集中在“AI技术表现”(如“画面特效亮眼但人物动作僵硬”“情节碎片化需脑补”),尚未出现靠剧情“破圈”的作品。
二、AI的真价值:破解短剧行业的“两难困境”
传统短剧行业看似繁荣,实则面临“题材窄、成本高”的双重困境。而AIGC的出现,恰好为这些痛点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 传统短剧的“难言之隐”
传统短剧虽以“快”著称——平均拍摄周期7-10天,全流程不超过1个月,但成本持续攀升:单部平均成本达50万元,部分头部作品甚至超200万元。更关键的是题材局限:受限于成本,大多集中在“甜宠”“战神”“赘婿逆袭”等低特效类型,观众审美疲劳严重;若想尝试玄幻、科幻等需要特效的题材,成本会进一步飙升,中小团队根本无力承担。
2. AI如何打破困局?
降本提效,突破题材限制:AI能快速生成奇幻、科幻场景,大幅减少特效成本与拍摄时间。《山海奇镜》制片人陈坤(拥有20年传统影视经验)透露:“以前拍10分钟短剧需要上百人团队,现在靠AI十几人就能完成,成本至少降低1/4;制作周期缩短至半个月,神话、文旅、非遗等以前‘不敢碰’的题材,现在都能落地。” 并非“全自动化”,需“人机共创”:很多人误以为AI制作短剧是“甩给电脑就行”,实则不然。《中国神话》团队为呈现东方韵味,曾上百次打磨AI提示词,调整AI自带的欧美化审美;《三星堆》技术总监也强调,需靠传统电影美术团队把控内容方向,人工搭建场景、训练模型以保证角色形象统一。AI是工具,核心创意与情感表达仍需专业人才主导。
3. 助力短剧“出海”:降低本土化成本
短剧出海是当前行业热点,2024年2月已有40多款短剧APP试水海外,TikTok预测未来出海短剧市场规模将达百亿美元。但出海的核心难点在于“语言与文化差异”——要么将国产剧翻译后输出(文化适配性差),要么拍摄本土化剧集(成本高)。
AI技术提供了新路径:通过AI换脸将国产剧角色换成海外观众熟悉的形象,搭配AI配音完成本地化语言适配,实现“一剧多版”。例如,剪映年费会员(约600元)支持中英日互译及字幕生成,绘影字幕兼容110种语言,即便是成本较高的AI换脸服务(单次约7200元),也远低于实地拍摄本土化剧集的费用。
三、挑战与展望:AIGC短剧离“顶流”还有多远?
尽管AIGC为短剧行业带来新可能,但当前阶段仍面临不少挑战,距离成为“行业主流”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1. 核心挑战:观众体验与受众局限
技术短板影响体验:用户反馈最集中的问题是“数字人不自然”——表情僵硬、动作连贯性差,“AI味过重”;其次是“剧情碎片化”,如《三星堆》《山海奇镜》被部分观众评价为“台词+MV的组合”,缺乏真人实拍剧集的情节连贯性,需靠观众自行脑补逻辑。这暴露了当前AI在“情感表达”和“叙事连贯性”上的不足。 受众范围狭窄:目前AIGC短剧的核心受众是“短剧深度用户”和“科技爱好者”,尚未触达普通大众。行业缺乏一部“破圈之作”——不是靠“AI技术”吸引关注,而是靠优质剧情打动观众,引发广泛讨论。只有出现这样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机构与创作者入局,推动行业真正变革。
2. 未来展望:不是“颠覆者”,而是“破局者”
短期内,AIGC不会“颠覆”传统短剧行业,但它的价值在于“破局”——打破题材与成本的限制,降低中小团队的创作门槛,为行业注入新的可能性。随着AI技术在“人物动态连贯性”“情感细腻度”上的提升,结合人类的创意与故事能力,未来AIGC短剧有望撑起行业新的增长点。
总结
在400亿规模的短剧市场中,AIGC短剧仍是“探索者”:它有国家级媒体与大厂的背书,能解决传统短剧“成本高、题材窄”的痛点,也为出海提供新路径;但同时面临“用户体验不足”“受众局限”的挑战。
它不是现阶段的“颠覆者”,却是实实在在的“破局者”——让短剧行业看到了跳出同质化、降低创作门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