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村落的美丽蝶变
——记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和政县罗家集镇大坪村
“兑”出新风尚
惬意生活
快乐童年
草鸡养殖
规模养蜂
临夏融媒记者 马正兰
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海拔2300米的群山之间,深藏着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村落——大坪村。作为和政县最偏远的山村,它距离县城33公里,曾因位置偏远、基础薄弱而发展受限。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这个位居高山的村落焕发新颜,绘就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图景。
2024年,大坪村被列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争取项目资金700余万元。以此为契机,该村围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振兴之路。
焕然一新,村庄有了“高颜值”
眼下,走进大坪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畅通的村社道路、点缀其间的花栏与花木,以及因地制宜打造的文化广场和景观墙。今年以来,全村累计硬化提升道路2公里,修建花栏2公里,新建文化广场3处,景观墙700米,绿化主干道1公里。夜幕降临时,120盏新安装的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
安居方能乐业。大坪村持续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房抗震改造和“八改”工程,完成灾后重建及住房改造35户,生态搬迁8户、42人,新改建卫厕15座,改造提升农户厨房、大门、围墙130户,硬化院落12户。村民们的家更安全了,院落更整洁了,生活更方便了。
产业扎根,群众端起“金饭碗”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大坪村平均海拔高、耕地资源有限,但村民们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培育壮大传统养殖、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由2个村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草鸡养殖规模突破1万只。鼓励群众兴办的3家农家乐,不仅吸引了周边游客,还为20名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村集体流转土地100亩规模化种植冬花,可提供临时用工100余人次,预计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2024年,全村落实产业奖补资金16万余元,鼓励农户发展庭院养蜂、特色种植养殖,激发内生动力。
令人欣喜的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资金入股分红、机械租赁、光伏收益、特色种植等多种途径,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6万元,坚实的集体经济为村庄公益事业和长效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民生为本,幸福擦亮“新成色”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发展产业,也要保障民生。
大坪村高度重视村民的健康福祉。村卫生室达标运行,村医持证上岗,守护村民健康。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9%,543人享受医疗资助政策。针对9名大病患者、6名重残人员和152名慢性病患者,村里建立台账,落实帮扶措施,确保病有所医、弱有所扶。
养老保险方面,全村574人应保尽保,参保率100%,327名特殊困难群体享受政府代缴政策,192名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实现了老有所养。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田间地头。大坪村被多家银行评为“信用村”,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摸排需求。2024年,全村发放小额信贷34户、401万元、富民贷4户、70万元,真正做到了“应贷尽贷”,为村民发展生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
从基础设施滞后到村容村貌亮丽,从产业单一到多元发展,从民生保障薄弱到服务持续提升……大坪村的蜕变,正是我州乡村奋力奔跑的缩影。
村党支部书记张尕明表示,下一步,大坪村将持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巩固示范村创建成果。一方面不断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另一方面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成色更足,努力在高山之巅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
群山环抱中,大坪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个曾经偏远的村庄,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和美乡村的深刻内涵,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