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一箱庆阳苹果,一封中央回信!跨越60年的精神鼓舞

来源/ 陇东报 作者/ 时间/2025-10-13 12:28:46

一箱庆阳苹果,一封中央回信!跨越60年的精神鼓舞

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你们在从来不生长水果的六盘山东麓和著名的陇东黄土高原上进行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并在南小河沟树立了‘五化’的高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范,培育成功苹果、梨、桃等四十余个果木优良品种……”

1960年10月,这封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让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西峰站)的职工振奋不已。信中不仅肯定了西峰站对果树栽培技术研究与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做出的努力,更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乘胜前进,为控制水土流失,发展水利,改变山区面貌而作出更多的贡献。”

西峰站所在的庆阳,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境内沟壑纵横,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的董志塬,水土治理任务艰巨而紧迫。

195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黄河工程局派出一支由14个年轻人组成的工作队,从陕西省长武县来到甘肃省庆阳专区西峰镇,在全面开展泾河流域水土流失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陇东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站。这便是西峰站的前身,也拉开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

当时,水土保持工作既无成熟教材可循,也无现成经验可鉴。西峰站的开拓者们将目光投向董志塬西侧、面积为38.9平方公里的南小河沟,将其定为综合治理试验基地。他们以遏制水土流失、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为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技术经验,逐步推广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等试验示范成果。

1954年,西峰站率先在南小河流域引进苹果、梨、桃等40多个品种700余株果木,在花果山、范家山、长青山建立果园,建成陇东地区第一座山地果园——陇东第一园,开启了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也开创了陇东地区苹果成园栽植历史。

经过5年多时间的精心培育,甘甜可口的“红元帅”苹果在南小河沟的一座无名山上结果,此山也因此得名“花果山”,沿用至今。

1960年,“陇东第一园”的苹果喜获丰收。同年10月18日,西峰站全体职工怀着喜悦与敬意,精选出1箱品相优良的“红元帅”苹果,寄往北京,献给毛主席。随果附上的还有一封喜报,详细汇报了他们在水土治理与果树引种方面取得的突破,并首次系统总结了南小河沟流域“坡地梯田化、山区园林化、牧坡草地化、沟壑川台化、耕地水利化”的高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

在收到苹果后,毛主席便嘱咐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于10月26日回信。随信还附来了毛主席的8元稿费,作为苹果款。这封落款时间为10月26日的回信,让西峰站上下深受鼓舞,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继续深耕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山区生产的决心。

如今,庆阳苹果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承载着陇东黄土高原的独特风土,也延续着那段始于“陇东第一园”的绿色传奇。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33万亩,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品牌价值超70亿元、居全国水果单品第11位。庆阳苹果还获“中华名果”“魅力农产品”称号,入选国家运动员保障食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