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武山:“秸”尽所能打造“绿色产业链”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10 11:08:16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庄俊康

今年,武山县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让昔日的农业废弃物秸秆,摇身变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宝藏”。

政策引领,锚定绿色发展新方向

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甘肃省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将武山县列为重点建设县。武山县迅速响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发展、耕地地力保护、农村清洁取暖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针对秸秆收集、储运、加工薄弱环节,明确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为主攻方向,破解秸秆产量大但市场化利用水平低的难题,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运行机制,夯实政策基础。

多元利用,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走进武山县乡村,秸秆综合利用的繁忙景象随处可见,秸秆正以多种形式融入农业生产,实现从“废”到“宝”的转身。

饲料化利用成为畜牧产业新引擎。甘肃兴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玉米秸秆经粉碎、科学配比发酵剂后,压实在密封的黄贮池,扩建后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发酵秸秆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我们养的200多头牛就是证明。”合作社理事长包心定说。高楼镇的武山县程成饲草有限公司,通过青贮、黄贮技术转化秸秆为优质饲料,年加工能力1.4万吨,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销往周边。两家企业扩建后,武山县秸秆饲料化加工能力新增2.1万吨,有力推动了当地畜牧业发展。

肥料化利用让土壤更具活力。洛门镇的甘肃农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粉碎秸秆按比例加入畜禽粪便和调理剂,经高温发酵制成颗粒有机肥,“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公司总经理杨怀兵表示。项目投产后,年处理秸秆能力新增0.9万吨,年产有机肥2万吨,广泛用于当地蔬菜、瓜果种植,形成“秸秆—有机肥—农作物”的生态循环。同时,在武山县农村能源技术指导站推广下,秸秆还田技术受到农户欢迎,高楼镇一位玉米种植大户说:“秸秆还田既省化肥钱,又让土地更肥。”

燃料化利用探索清洁用能新路径。甘肃渝德斯环保再生资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水分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秸秆被加工成颗粒状燃料,“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效率高、污染小,是传统燃煤的理想替代品。”公司经理聂建峰介绍。项目投产后,年消耗秸秆0.7万吨,生产1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可满足近千户家庭冬季取暖需求。在山丹村集中安置点,已有农户使用这种燃料,“以前烧煤烟味大,现在用颗粒燃料配生物质炉具,家里干净暖和,成本还更低。”村民称赞道。这一模式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武山县绿色低碳发展。

多方共赢,筑牢绿色产业根基

秸秆高效利用,离不开完善的收储运体系。洛门镇文家寺村的现代化秸秆收储运中心,建立“村级收集+乡镇转运+企业加工”模式,配备专业机械,年收储运能力达0.5万吨,有效解决了“收集难、运输贵”问题;武山县还建立秸秆资源台账,实时监测各乡镇秸秆产生量与利用情况,确保资源及时收储加工。

项目带来多重效益:经济上,秸秆利用每吨增收约200元,农户亩均增收约300元,全产业链将创造超400个就业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增收;生态上,有效遏制秸秆焚烧与废弃,减少碳排放,改善农村环境。实施过程中,武山县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同时推广先进技术,提升秸秆利用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随着项目的全面推进,武山县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将显著提升,预计2025年底,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加工主体利用量占比达58%左右。在这片土地上,秸秆已从废弃物变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一条绿色、循环、高效的农业发展新路正加速铺展。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