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通讯员 王晓梅
金秋时节,榆中县园子岔乡4.5万亩百合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连日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硕大饱满的百合鳞茎从湿润的土壤中显露,田埂上,装满百合的箩筐被农户们接力传递,一幅丰收图景动人又喜人。
“以前种百合靠天吃饭,现在应用新技术,鳞茎又大又匀,一亩地能多收100-200公斤!”种植户雒大哥捧着刚挖出的百合,脸上满是笑意。他口中的“新技术”,正是园子岔乡近年来大力推广的百合良种繁育与“覆草保墒”技术。
采挖百合
过去,园子岔乡百合产业长期受困于籽种品质难题——籽种多从外地采挖或商贩倒卖,优质“独头”百合被优先筛选售卖,剩下的籽种抗病性差、产量低,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为破解这一“卡脖子”问题,园子岔乡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百合鳞片扦插包埋母籽繁育示范基地,引进海源百合等优良品种开展“提纯复壮”。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45亩,完成鳞片包埋3782箱,带动1029亩种植地实现优质籽种更新,从源头保障了百合品质。
百合瓣大肉厚
走在园子岔乡的百合田里,记者看到百合地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麦草,“可别小看这层草,关键时刻它是百合的‘保护伞’。”种植户雒大哥向园子岔乡工作人员介绍“覆草保墒”培育百合小鳞茎成果,“这层草能锁水防板结,烂了还能当有机肥,今年‘焦头’百合几乎没有了!”据统计,应用该技术的地块亩均增产150至200公斤,增收超5000元,目前园子岔乡已有3000亩百合地推广了这项技术。
百合箱式鳞片包埋快繁
从实验室组培瓶中破土的幼苗,到田间地垄里茁壮的植株,科技的链条贯穿全程。除了母籽繁育和“覆草保墒”,园子岔乡还推广喷灌、滴灌、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控等科学化种植技术,组织开展“土专家”“田秀才”专项培训,引导农户树立标准化种植理念,并推动1500亩百合获得绿色认证、1998亩获得有机认证,让“园子岔百合”的品牌底气更足。
“围绕打造北部旱作农业特色产业带的目标,我们正推进‘1+3’行动,力争每户都有1亩育种田、3亩覆草田,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园子岔乡党委书记刘海军表示,将继续巩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成果,延伸百合产业链,打造“品量自信、品类自信、品质自信、品牌自信”的“百合之乡”,让百合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