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跨部门协作 数字化利用——平凉市多措并举加强文物保护与传承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15 08:49:01

跨部门协作 数字化利用

——平凉市多措并举加强文物保护与传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在陇东黄土高原与六盘山交会处,有一座千年古城——平凉。

这里不仅以崆峒武术闻名天下,更是一座“地上博物馆”。全市2262处野外文物点、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石窟寺,勾勒出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近年来,平凉市多措并举加强对崆峒山古建筑群、延恩寺塔、南石窟寺和王母宫石窟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平凉市有古遗址1792处,古墓葬240处,古建筑43处;有博物馆7家,其中一级文物224件,二级文物1156件,三级文物4148件;石窟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平凉市从制度建设破题。

“我们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全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文物管理体制机制、安全管理、依法行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平凉市文旅局局长唐常宁介绍。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平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平凉市石窟寺保护条例》《平凉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崆峒山古建筑群》立法工作,为特定文物群保护提供了专门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市文物局会同公安、检察院、法院制定下发工作方案,组建打击文物犯罪和文物安全管理多部门协作平台,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监管体系。

“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了信息沟通、业务交流、工作协作的长效机制,为文物安全筑起了坚固防线。”唐常宁说。

  精心修缮古建筑

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而建,融道教宫观与佛教寺院于一体,历经千年风雨,是平凉历史长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秋日,细雨轻轻洒落,古老的崆峒山建筑群层层叠叠,红墙绿瓦与松柏相互映衬,飞檐翘角在云雾里若隐若现,整座山好似一幅水墨画。

“文物保护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历史原貌。”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文物宗教管理所所长赛玉锋指着皇城建筑群说,“这些建筑多为明清遗构,我们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小心翼翼地进行修缮,修缮总建筑面积165.39平方米。”

近年来,平凉市共争取到文物保护经费90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崆峒山古建筑群保护修缮、云崖寺石窟壁画彩塑保护修复等一大批文物保护项目。通过文物保护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保护界桩、公示牌竖立等工作,使重点文物保护现状得到有效改善。

  数字化让文物“永存”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利用。平凉市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不断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了起来。

在平凉市博物馆文物科技修复中心,X荧光分析仪、体视显微镜等高精度分析仪器正在对馆藏文物进行检测分析。市文旅局文物科科长杨荣介绍:“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文物材质、工艺和病害情况,为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市博物馆已完成500件(套)文物的数字化采集,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推出3D打印艺术摆件,以现代工艺还原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隋代铜虎符等文物细节。

“数字化技术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手段,也让文物展示利用有了更多可能性。”王启峰说,“我们建成‘乐游平博文创展销中心’,研发轻奢饰品、青铜器仿制品等9类50余款产品,让观众可以把‘文物’带回家。”

平凉市将文物保护利用与“书香平凉”“人文平凉”建设相结合,积极发展文创产业,打造富有平凉元素的文化创意品牌。加强历史文化数字化与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线上新经济模式相结合,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文旅节会,不断提高平凉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