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千里沃野绘新篇
陇南日报记者 海秀芳
绿皮核桃缀满枝头,深褐木耳破木而生,蔬果药香在空气中交融升腾,水产养殖与鲜果满园的产业图景相映成趣。丰收的季节,成县大地这幅生机盎然、蓬勃的景象,正是成县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厚积薄发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成县始终锚定“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以核桃产业为龙头,构建“1+3+N”现代农业体系——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三大支柱稳基固本,订单农业、食用菌、冷水鱼、花椒等特色产业串珠成链,在严守粮食安全底线中激活全域动能。
2024年全县一产增加值完成12.5亿元,增速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72.7元,增速7.6%。
如今,成县正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细作,以产业链思维贯通产加销,用品牌化策略提升附加值,既守牢核桃等特色产业的“原产地优势”,更在延链补链中激活“土特产”潜力。
从田间到舌尖的链条愈发坚韧,从产品到品牌的价值持续跃升,一幅“产业有根基、增收有支撑”的振兴图景,正在稳健铺展。
资源产业化,激活特色产业新引擎
初秋,青泥河沿岸51万亩核桃林随风涌动,沉甸甸的青皮果实压弯枝头,山间处处可见农户采收、分装、外运的忙碌身影。
成县,位于陇南北部,北纬33°黄金纬度线穿境而过。犀牛江、东河、南河、洛河“一江三河”奔流润泽,孕育出核桃、中药材、果蔬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众多特色产业中,核桃无疑是成县最亮眼的名片——
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51万亩1100万株,建成11条万亩核桃林带、34个丰产示范园、200个核桃专业村,良种覆盖率超过85%。2024年,全县核桃坚果产量达4.66万吨,带动人均增收2780元。
耕一方水土,兴一方产业。
成县的特色产业发展并未止步于核桃的“一枝独秀”。立足资源禀赋,紧扣“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成县大力发展多元化特色农业产业,创建核桃、中药材、蔬菜、精品鲜果、畜禽养殖为主导型农业特色产业示范村121个,形成了多元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
依托“一江三河”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水稻种植。
王磨镇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规模庞大,博农富民渔业基地,40个标准化鱼池里养殖三文鱼、鲟鱼等30余万尾,年产值达800万元,成为融合养殖、垂钓、休闲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样板。
陈院镇卢沟村旱地改水田项目书写“稻鱼共生”新篇,通过将400余亩土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推行鱼稻共生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亩均增收超4000元,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激活了传统农业的新潜力。
立足富饶森林资源,成县在放活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
二郎乡赵坝林场探索“场企融合、联农带农”模式,先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建林副产品营销加工中心,引导群众采收栓皮、生漆等林副产品;再与汇森林业公司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赵坝林场场长贾新春算了一笔账:“2024年以来,林场收购销售栓皮165吨、生漆1600斤、加工食用菌原料1100吨,种植天麻680桶、木耳460架、香菇150架,预计年经营收入达500万元。”
依托林场提供的优质原料,汇森林业公司在二郎乡建成的有机菌菇基地生机勃勃——12000棒椴木木耳、3000棒椴木香菇、800桶桶装天麻整齐排列,预计年产有机菌菇1.4万斤,产值71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务工2000余人次,直接增加劳务收入20余万元。”汇森林业公司总经理王保平说。
放眼全县,农业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桔梗、苦参等特色品种效益凸显;蔬菜产业势头强劲,成县“三蒜”、辣椒等16.88万亩特色品种年产量达45.35万吨,年产值12.57亿元。
多元产业交织并进,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一幅“水里有鱼、田中有稻、山上有药、林下有菜”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链条化,提升产业价值新高度
一味药材能衍生多少价值?一颗核桃能延伸多长链条?走进成县,答案逐渐清晰。
在鑫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分拣、包装桔梗、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
经过清洗、蒸煮、烘干等工序,桔梗变成开胃菜,蒲公英制成养生茶饮,原本普通的中药材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
“我们不再只卖原料!”公司总经理镡仲峰介绍,通过开发药食同源产品,企业建成1条初加工线、6条深加工线,推出4大类50多款特产,2024年销售收入突破2592万元,给农户分红超204万元。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支柱,关键在于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近年来,成县依托资源禀赋,持续推动农业从“原字号”走向“深加工”,以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为双轮,全力打通“生产—加工—销售—增值”全链条,实现“延链有方向、补链有动能、强链有实效”。
作为全国核桃主产区之一,核桃是成县覆盖面最广、带动性最强的富民产业。在核桃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成县并未满足于“卖原料”的传统模式,以“接二连三”为方向,推动核桃产业从单一种植向精深加工延伸,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
在陇小南数字农业综合体,核桃被“吃干榨尽”——不仅榨出核桃油,更衍生出核桃油牙膏、护手霜、固体饮料等创新产品,配套建设的核桃油、核桃粉等4条生产线,年消化核桃仁1000吨,年产值达1.7亿元,带动签约农户户均增收超3000元。
“以前核桃论斤卖,现在深加工产品论克卖,价格翻了几十倍!”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林萍说。
如果说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的“长度”,那么“农业+文旅”的融合则拓展了产业的“宽度”。
成县康润珍果酒业的酿造车间,古法工艺与现代酿造技术相融合,阵阵酒香扑面而来。
折庄村党支部书记石径介绍,“企业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依托56亩自建桑园,构建‘种植-酿造-文旅’融合产业链,年加工桑葚酒12吨、果酒60吨,产值6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20万元;延伸开发桑葚茶等衍生品,通过‘旅游+电商’双渠道拓销全国,辐射28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
如今在成县,一颗核桃的“裂变”、一味药材的“新生”、一颗桑葚的“升华”,正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书写着“产业链越长、农民腰包越鼓”的生动答卷。
产品品牌化,增添产业竞争新优势
农业要做强,必须突出品牌引领。
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竞争已从产量之争转向品牌之争。成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铸就了农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成功赢得市场广泛青睐。
市场认品牌,品牌靠底气。多年来,成县从全球引种百余个核桃品种,经严格筛选保留“清香”“陇南15号”等5个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实行统一化管理,为每棵树建立“生长档案”。
“我们不只是种核桃,更是守一道品质防线。”成县核桃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胡永辉说,示范园保存的502份优良种质资源,更支撑起“中国核桃之乡”的七张国字号名片——从“国家级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七张国家级认证成为品质的最硬背书。
科技是品牌升级的关键引擎。成县围绕核桃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培育申报国家新品种7个,审定省级良种2个,总结出嫁接、修剪等十项管理技术,研发枣夹核桃、核桃油等7大类20多种深加工产品。同时,为全县245个行政村配置核桃脱皮清洗机、烘干机等设备2500余台,成县林缘家庭农场利用无人机运输核桃,大幅降低成本。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认证则是品牌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成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模式,构建起“公用品牌+绿色认证+企业商标”三级体系:顶层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核桃之乡”等7张“国字号”证书,中间层是“成县紫皮大蒜”“成县桔梗”等绿色食品认证,基础层则是“陇小南”“渔乐谷”等企业自主商标。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农业绿色品牌建设,成县依托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通过参加各类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营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树起一个品牌、激活一片市场、提升整个行业。
近年来,成县紧紧围绕“规模化、品种化、园艺化、产业化”的“四化”目标,持续扩基地、强管理、抓改良、重示范、树品牌、拓市场,推动“成县核桃”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2年,入选“甘味”农产品公用品牌;2023年,成功注册欧盟商标。截至目前,全县已有“甘味九源”“陇小南”等品牌获企业商标认证,四十多家电商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外贸企业更将核桃远销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年出口额达3000万元。
从“提篮小卖”到“品牌出海”,从“土特产”到“金名片”,成县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品牌蜕变。如今,“成县产”已成为品质的象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未来,随着品牌体系的不断完善,成县将继续书写“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生动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