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法治边疆行·固边安民陇原新实践】肃北:非遗馆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来源/ 法治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5-09-08 13:16: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各族群众加强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

走进肃北县非遗馆,馆内设蒙古族服饰、祝赞词、马具、蒙古包制作、长调、剪纸、毡毯制作、传统游戏、刺绣、奶食品、毛类制品、木雕骨雕等传承所。

在非遗剪纸艺术区域,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让人眼前一亮,剪纸以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为背景,根据各个民族人物、服饰特点构图,让群众直观了解民族特点。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高质量发展。”一名参观的游客看到民族团结剪纸后,不禁感叹剪纸的精妙。

肃北县非遗馆刺绣传承人在创作刺绣作品(8月18日拍摄)。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辉 摄。

肃北县把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以开展弘扬优秀文化活动、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活为宗旨,以培训各类非遗项目、保护原生态传统文化绘就全县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美画卷。

据介绍,肃北县非遗馆于2024年6月投入使用,目前是甘肃省体量最大的县级非遗馆,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体验于一体,深入挖掘和整理了肃北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104个项目。

蒙古族服饰是肃北县特有的传统服饰,是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表达审美情感的重要载体,一针一线的手工技艺展示着蒙古族服饰的传统之美,2008年6月被列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肃北蒙古族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各民族兄弟姐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8月18日,蒙古族服饰国家级传承人娜仁其其格,向游客介绍肃北蒙古族服饰发展演变的历史。

肃北县还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班,让优秀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非遗馆内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场景。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对传统非遗产品进行创意改造,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创产品。

肃北县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拓宽民族文化交流圈,不仅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增进情感认同,在交往交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肃北县以非遗馆为阵地,以学生假期为重要时间节点,以图文并茂形式进行科普、政策、法律、少儿书画等内容的宣传普及,向青少年播撒民族团结进步“金种子”。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