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黄河大合唱》:不朽的音乐史诗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03 08:59:06

《黄河大合唱》:不朽的音乐史诗

1939年,冼星海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

邬析零手抄的《黄河大合唱》第一版简谱总谱及冼星海赠送给他的五线谱纸。

“《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岸畔举行。闫锐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黄河岸边,在高校,在剧院,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以主题音乐会、专题乐章、朗诵等多种形式不断唱响。

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激荡耳旁,当那铿锵有力的歌词再次涤荡心灵,许多观众不禁有些疑问,一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时代战歌,历经86载,为何仍能穿透时空,至今让人热血沸腾?它的词曲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密码,使之从延安窑洞到当下舞台,依然引人共鸣催人奋进?

记者试图通过寻访,触摸历史脉动,倾听这部恢宏巨作背后的生命跫音。

正待燃烧发光时

穿越午后炽热的阳光,记者去见黄炜——《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内侄女,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主任。

跟随黄炜步入学校《黄河大合唱》展览馆,在她的讲述中,那些掩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扑面而来——

光未然,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镇一个钱庄职员家庭,原名张文光,后改名为张光年,是著名诗人、文艺活动家、文艺理论家。光未然是他的笔名之一,“未然”音同“未燃”,意思是“尚未燃烧发光”,拳拳报国之情充溢胸怀。

光未然少年时代就投入革命浪潮,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抗战和文化宣传。他为剧本《阿银姑娘》写的序歌《五月的鲜花》,经东北流亡教师阎述诗谱曲后,于1937年传唱全国,成为当时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也因这首歌曲,他遇到了一位与自己心灵高度契合的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中国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冼星海早年在新加坡受到音乐启蒙,回国后学习音乐,后又赴法国巴黎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的群众歌曲。

1937年夏天,在上海的一次抗日救亡运动演出中,为共同的理想战斗着的诗人与音乐家相识了。

“创作理念、艺术救国的理想高度契合。”黄炜说,两人相见恨晚,很快碰撞出火花。

“为民族呐喊,为大众发声,正是我们的使命!”

“我要用西洋音乐的技法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有民族特色的救亡音乐,这是当前我们努力的方向!”

“从一首又一首的歌开始,创作中国的新音乐吧!”

光未然的儿子张安戈在《我的父亲和〈黄河大合唱〉》中记述了当时的场面。

在诗人与音乐家的携手合作中,一部音乐史上的精彩华章,一部镌刻民族血性与文化觉醒的壮阔史诗喷薄欲出。

1939,黄河的旋律

经典的诞生,有创作上的偶然性,也有其时代的必然性。《黄河大合唱》也不例外。

1938年秋,光未然率“抗敌演剧三队”奔赴抗日前线,在山西与陕西之间险峻的黄河大峡谷进行抗战文艺宣传。

11月1日,他们从陕西宜川前往山西吕梁根据地,在东渡黄河的过程中,光未然亲历从壶口倾泻而下的磅礴激流,目睹老艄公怒涛中的生死搏斗,感受黄河船夫号子的雄浑节律,创作的灵感勃然迸发。

1939年初,在一次行军中,光未然意外坠马骨折,被送往延安医治。

此时,冼星海正好在延安,诗人与音乐家再次重逢,结合渡河感受、黄河两岸和抗战前线见闻,创作的烈焰开始燃烧。

由于要为“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演出创作新节目,听从冼星海和队友的建议,在边区医院的病床上,光未然强忍伤痛,把正在构思并逐渐成熟的长篇朗诵诗,率先口述成篇,由队友笔录成稿,用五天时间写成了长达八段400行的歌词,并设计完成八个段落的歌唱形式,在“抗敌演剧三队”的朗诵晚会上激情吟诵。

诗人语气时而沉重,时而激昂,当全篇在《怒吼吧,黄河!》的高潮中结束,全场静默了少许,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时,一直在凝神静听的冼星海从靠窗的角落里激动地站起来,一把抓住渴望很久的歌词手稿,“我有把握把它谱好!”他说。

1939年3月26日至3月31日,连续6个昼夜,冼星海坐在延安简陋的窑洞土炕上,把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民族灾难的忧愤,对革命战争的颂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全部倾诉在这部音乐创作中,以简谱的形式凝结成了壮丽的乐句。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和光未然商量了以后叫响的,这是一个大型声乐套曲,有多个乐章,包括独唱、合唱、对唱、朗诵等不同的演出形式。当时,国内没有人尝试。”黄炜说,“这八个乐章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叙事性,跟光未然早年从事戏剧抗战有关,所以,他把整个作品的结构设计好了,而作曲家被其震撼,欣然全盘接受。”

1939年4月13日晚,《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抗敌演剧三队”音乐组组长邬析零指挥,光未然身披披风遮住受伤的胳膊担任朗诵,冼星海用当时延安所能找到的所有乐器,包括提琴、二胡、三弦、笛子、军号等,相互搭配,创造了中西合璧而富于民族色彩的伴奏音乐。乐队甚至没有低音乐器,就用洋油桶自制低音胡琴,把铁勺放在搪瓷缸子里使劲摇动营造撞击声。这一空前创造,很快引起了轰动。

1939年5月11日,在鲁迅艺术学院周年纪念活动晚会上,《黄河大合唱》再次上演,冼星海身穿灰色上衣和短裤,脚踏草鞋,亲自上场指挥,再次引起轰动。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黄河大合唱》用音乐为民族呐喊,用艺术吹响战斗的号角,让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信念深入人心,是一部体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屈刚毅精神的史诗作品。

记者在《黄河大合唱》展览馆看到,展出的邬析零1939年4月手抄《黄河大合唱》第一版简谱总谱,字迹小而工整,旁边还陈展着几页五线谱纸,那是冼星海从巴黎带回来,自己舍不得用,送给邬析零的,而邬析零也没舍得用,就留存到了现在。这,都是历史的见证。

86年的生命律动

从救亡之歌到传承之曲,在《黄河大合唱》诞生至今的86年里,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演出不止、传唱不息。

“《黄河大合唱》是从战火中诞生的音乐作品,它本不是为高雅艺术而生,相反是因了捍卫民族大义的尊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为大众发出抗战的怒吼,甚至是英雄们绝命的警号!”2025年1月,光未然之子张安东在《〈黄河大合唱〉简史》序言中写道,这部作品经过众多热血斗士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代代的激情演绎和诠释表达、修订和完善,在抗战胜利多年之后逐渐登上了国家歌剧院、国家音乐厅,以及众多国际著名的歌剧院、音乐厅的辉煌殿堂,并持久成为经典保留曲目。

黄炜介绍,在《黄河大合唱》传播过程中,不同的音乐人做了不同的整理修订,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有两个人至关重要,那就是严良堃和郭淑珍。

严良堃,1923年出生,湖北武汉人,著名指挥家,中国专业合唱事业奠基人之一。他曾师从冼星海,17岁时就曾指挥演出这一巨作,对《黄河大合唱》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作品各个细节都有深刻理解。

在严良堃看来,整理、完善《黄河大合唱》既是历史、时代的要求,也是更好地推广、宣传革命传统的需要。1975年,他担任指挥,恢复排演《黄河大合唱》,推出“中央乐团演出本”,指挥演出千余场。2015年8月24日,92岁的严良堃最后一次登台指挥《黄河大合唱》终曲《怒吼吧,黄河!》。他说:“在战争年代,《黄河大合唱》是鼓舞士气的号角,今天它是对抗日战争的铭记,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可以凝聚全世界的华人。”令人惋惜的是,2017年,严良堃离世,他生前指挥的《黄河大合唱》只能从音像制品中听到。

今年98岁的郭淑珍,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教授,也是1975年版《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的首唱。

“《黄河怨》是郭淑珍老师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作品。”黄炜介绍,郭淑珍是天津人,经历过抗战,她在《黄河怨》中倾注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倾注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并把京剧的哭腔加入其中,声音的气息非常长,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把一个妇人失去家园、失去丈夫、失去孩子的悲切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感人至深。“郭版”《黄河怨》至今依然是其他人演唱这首歌曲的样板和参考。

除了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在传播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不同的文艺样式,如舞蹈、诗剧、钢琴协奏等。正如有评论所言,创新、改编,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更能读懂作品里的民族魂,而奔腾不息的黄河命运交响里,不屈的民族精神从未改变。

亦如展厅里播放的一段采访中,郭淑珍所言:“《黄河大合唱》这个作品,它之所以经典,它表现出来中华民族的伟大,他的不畏艰险,对我们演唱的也好,听的也好,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歌颂了我们的祖国,祖国的江河、祖国的历史,祖国的英雄人物。”

一曲长歌响天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黄河为载体的艺术颂歌《黄河大合唱》诞生以来,在国内外广泛传唱,还相继登上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艺术舞台,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人们不畏艰难、勇毅前行。

最早把《黄河大合唱》带出国门演出的,是光未然。1942年,他以总领队身份率领“缅甸华侨战工队”,在曼德勒云南会馆连续公演三天,之后,还在一些城镇进行巡回演出,缅甸也成为《黄河大合唱》境外演出最早且场次最多的国家。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在国际上演出的足迹。

西北民族大学肇始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学校秉持黄河精神和黄土地精神,围绕《黄河大合唱》深入开展研究、宣传、教学实践等工作,成立《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建设《黄河大合唱》主题展览馆、承办《黄河大合唱》学术研讨会、传唱《黄河大合唱》红色经典等,取得了良好成效。

2021年6月、2024年6月,西北民族大学先后举办两届《黄河大合唱》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黄河大合唱》词曲作者后人,从“《黄河大合唱》词曲作者的研究”“首演《黄河大合唱》抗敌演剧三队的研究”“《黄河大合唱》创作、表演、海内外传播研究”等方面深入探讨《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传承意义和创新发展,推进《黄河大合唱》国际传播、提升《黄河大合唱》国际影响力。

2024年,在《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际,由《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后人与西北民族大学《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共同策划,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共同发起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系列活动暨“2024年五洲同声唱黄河”音乐会,先后在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的黄河壶口瀑布、山西省永和县乾坤湾,陕西省延安市延安鲁艺旧址、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地和高校,连续举办6场音乐会,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历久弥新,究其原因,黄炜认为,“它是一部综合性作品,从艺术上来说,既有艺术性,又有群众性,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从主题思想来说,反抗压迫,展现抗争,体现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容易和大众产生共鸣。”

目前,西北民族大学《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正在筹建《黄河大合唱》数据库,以期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把《黄河大合唱》研究推向深入。

黄河岸边唱黄河

音乐,以声音艺术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和情感上的力量。尤其是《黄河大合唱》中传唱最广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进行曲的形式,轮唱的表演艺术,唤醒观众的听觉记忆,以强烈的号召性打动着、感染着、震撼着众多观众。

2025年8月15日,“《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兰州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受中央宣传部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邀请参与此次大型活动,乐团、合唱团的演员们以满腔艺术豪情,与来自海峡两岸的艺术家们共同在黄河壶口瀑布奏响《黄河大合唱》,缅怀抗战峥嵘岁月、颂扬不屈民族精神。

兰州大剧院党委委员、乐团首席谢莹说,这是一次音乐与实景的充分融合,演出现场非常壮观和震撼,能参加演出心潮澎湃,无比荣幸。

兰州市文联副主席、兰州交响乐团团长李亚坤介绍,此次受邀演出,是对乐团实力的认可。作为一支诞生于黄河边的乐团,兰州交响乐团自1973年建团以来,一直持续进行《黄河大合唱》主题音乐会和专场音乐会演出。此次演出指挥李心草,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也是著名指挥家、兰州交响乐团名誉团长,他曾师从严良堃,指挥《黄河大合唱》既是使命的交接,也是精神与信念的传承。李心草在音乐的理解和指向上,更能代表《黄河大合唱》创作者最本真的风格。尤其是在音乐细节处理、演奏员的技术上要求更严谨、更具张力,营造的环声效果,充分彰显黄河的浑厚雄壮,让观众听起来更壮丽、更澎湃。

李心草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说,自己指挥《黄河大合唱》三十多年,每次扬起双臂时,都像在触摸着民族的脉搏。经典的意义在于:它从历史走来,唱响每一个时代,并代代相传。今天的我们,要把这份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传承聚力于当下的行动中,在奋斗中续写民族的新篇章。

兰州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还借助地处于黄河边的独特优势,在《黄河大合唱》演出中进行独具魅力的艺术设计,比如,2024年,《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际,在《相约黄河之滨——又见黄河大合唱》演出中,以350人的超大编制上演了《黄河大合唱》,嘹亮的歌声,宏伟的交响,响彻黄河两岸,与此同时,舞台后侧的LED大屏幕徐徐打开,透过对开门的幕墙,黄河夜景尽收眼底,现场观众身临其境,纷纷发出惊叹和掌声。

2025年8月30日,由共青团甘肃省委联合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交响乐团在兰州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河大合唱》音乐会。

2025年8月31日,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电影家协会、甘肃朗协协办的“光影里的抗战之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诗剧”在兰州演出,《保卫黄河》的歌声让观众深深动容。金声合唱团崔燕、侯妍表示,当歌声唱响,自己仿佛听见了80多年前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呐喊,仿佛看见了血与火中一往无前的气概,那一刻,自己就像历史的“传声筒”,把不敢忘却的记忆,用歌声传递给观众,在激昂旋律中触摸民族的精神脉搏,用旋律和声音展现壮丽的音乐史诗。

“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传递民族精神。”黄炜说,《黄河大合唱》在当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和传播启示文艺工作者,要以赤诚之心去倾听时代心声,用艺术去表现社会、传递群众呼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