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礼县:小品剧演出彩礼新风尚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02 10:02:36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 杨 通讯员 田瑞萍

“彩礼这事咱得按村规民约来,超过3万元可不行!”近日,在陇南市礼县盐官镇新联村文化广场上,小品《彩礼新风尚》的精彩演出引得台下村民阵阵掌声。随着剧情推进,当剧中女主角丽丽拿出彩礼管控文件劝说未来公婆、承诺婚事简办时,广场上的叫好声更是此起彼伏。

这场由礼县文艺工作者自编自导的小品,正以巡回演出的形式走遍全县579个行政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乡村文明新风。

礼县地处秦巴山区,曾因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以前娶个媳妇,彩礼少则十几万,多则二十几万,再加上办酒席,普通农户得掏空积蓄,有的甚至要借钱。”礼县永坪镇刘河村老党员、红白理事会成员王建国回忆道。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礼县以治理“人情风、彩礼风、厚葬风”为突破口,构建起“制度约束+组织引导+典型带动”的三维推进体系,一场移风易俗的“攻坚战”在乡村悄然打响。

制度先行,为新风尚立规矩。礼县指导全县各村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彩礼上限不超过3万元、婚丧事宜宴席不超过20桌、礼金不超过50元等标准,将移风易俗要求转化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全县579个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吸纳老党员、乡贤、媒人等“乡土能人”担任成员,从婚事提亲到丧事操办全程提供指导服务。“有了红白理事会,办事有了‘主心骨’,再也不用为面子互相攀比了。”王建国说,去年村里小伙刘强结婚,在理事会的协调下,彩礼按村规民约定在2.8万元,酒席只办了15桌,省下的钱用来装修新房,小两口日子过得踏实又红火。

典型引路,让新风尚树起来。礼县每年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通过村广播、文化墙、微信群等载体,把身边人的文明故事讲给村民听。在雷坝镇鱼池村,“好媳妇”张娟主动劝说父母降低彩礼,用简办婚礼省下的钱帮公婆治病的事迹,不仅登上了村里的文化墙,还被制作成短视频在“礼县发布”公众号推送,成为村民热议的“文明榜样”。截至目前,礼县已推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短视频200余条,制作方言版宣传音频覆盖全县98%以上的行政村,让文明理念通过“大喇叭”飘进农家院、融入村民心。

文艺赋能,让新风尚“活”起来。今年以来,礼县创新宣传方式,依托“尚礼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采风,将移风易俗中的真实故事改编成小品、快板、三句半等文艺作品。《彩礼新风尚》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该剧取材于礼县农村青年的真实经历,讲述了大学毕业返乡的丽丽,既是移风易俗宣讲员,又在自己婚事上践行新风尚,最终说服母亲放弃高额彩礼、简办婚礼的故事。“剧中的情节就像发生在咱身边,看了既好笑又受教育。”看完演出的盐官镇村民李巧珍说,她已经跟在外打工的儿子约定,将来结婚一定按村规民约来,不搞铺张浪费。

如今,在礼县的乡村大地上,移风易俗的新风正劲。截至目前,礼县已开展移风易俗集中宣讲570余场次,发放倡议书5万余份,小品巡演覆盖20多个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年像剧中的丽丽和刘强一样,主动选择婚事简办;越来越多的家庭摒弃陈规陋习,用文明节俭的方式传递真情。这场由小品“唱”响的文明新风,正让礼县的乡村不仅有绿水青山的“颜值”,更有文明和谐的“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