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抗战电影中的家国情怀
杨文秀
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伊始,便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在中国大地蔓延,中国电影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民族的命运、社会现实的改造,以“一寸胶片、一粒炮弹”的决心,在银幕上倾注“电影抗战”的家国情怀。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影创造出一大批饱含民族感情、展现奋斗精神的经典之作。
一
1933年,左翼电影率先扛起传播启蒙与救亡精神的旗帜。《小玩意》(1933年)、《大路》(1935年)、《风云儿女》(1935年)等优秀的左翼电影从不同侧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呼吁广大青年及民众认清残酷现实奋勇抗争,也可以看作是第一阶段的抗战电影。
孙瑜编导的《小玩意》讲述了以手工制作儿童玩具为生的叶大嫂一家的遭遇。心灵手巧的叶大嫂擅长制作各种小玩具,带领村民耗费心血发明新玩意对抗洋货,仍无力招架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战火迫使他们流浪到上海,日本人的侵略又使她失去了女儿珠儿。影片结尾,叶大嫂听到鞭炮声,对着围观的行人疾呼“杀敌”!影片中日军侵略的战争场面与列强的飞机船炮玩具交叉出现,与乡村手工业者破产、流浪继而丧命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对照,这是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控诉。影片洋溢着高昂的抗战激情和救国愿望,叶大嫂的儿子玉儿长大成人,立志杀敌报国;大学生袁璞归国,积极创办实业与洋货抗衡。导演孙瑜在片中大声疾呼“救国,救家,救自己”。两年后孙瑜编导的《大路》,更是讲述了一群年轻的筑路工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故事,将这种积极昂扬的抗争精神发挥到极致,是这一时期抗战电影中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大路》的主角是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性格各异但阳光向上的壮小伙金哥、老张、章大、韩小六子、郑君一起来到筑路工程队,修筑一条重要的军用公路。公路修筑到一处险要地段时,金哥等人就在村口的饭铺包饭,与老板的女儿丁香、江湖艺人茉莉成为好朋友。在修路的过程中,敌人暗中破坏,金哥等人被关押,丁香和茉莉设计救出金哥后,大家和驻军一起惩治了汉奸。公路修通后,敌机突然来袭。金哥一众奋起保护公路,与茉莉一起壮烈牺牲。前方战事又起,后援部队从新修公路开赴前线。唯一幸存的丁香,目送疾驶而去的军车,仿佛看到金哥等青年仍在合力拉着铁滚子前进。为了配合影片的情境,聂耳创作了四首插曲,其中广泛传唱的《大路歌》,成为鼓舞青年的时代强音。本片的超现实结尾极为动人,这群热血青年勇赴国难,在日寇枪弹中牺牲,只剩下丁香。饭铺老板叹气道,他们都死了。丁香遥望远山,坚毅地说,不,他们没有死。紧接着,在多重曝光和叠印下,倒下的青年们又重新站了起来,唱着歌,生龙活虎地跃上火车,象征他们的精神不朽。片中的青年男女在筑路、生活、抗争时,都洋溢着青春朝气,令人备受鼓舞。
许幸之导演的《风云儿女》通过深入人物的心路历程,展示出面对国破家亡时青年从迷茫彷徨到消极堕落再到沉痛觉醒的整个过程。该片明确地告诫观众,国难当前,应当舍弃儿女情长,奔赴战场。青年诗人辛白华和梁质夫是学生时代的好友,九一八事变后,他们逃离东北来到上海。两人租住的公寓二楼,住着少女阿凤和她的母亲。阿凤母亲去世后,辛白华帮助阿凤进入学校读书。辛白华邂逅了富商遗孀史夫人,陷入情网。与此同时,梁质夫则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积极参加进步救亡组织。辛白华随史夫人出游,在看了阿凤参演的《铁蹄下的歌女》后虽有触动,但仍然无法放下与史夫人的情感,直到梁质夫牺牲的消息传来,他才猛然醒悟,转而奔赴战场。影片结尾,与阿凤在前线相遇的辛白华和周围的军民一起发出了“起来!起来!”的呼喊,民众纷纷挥起武器的短特写镜头快速剪辑,传递着“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反抗”的主旨。值得一提的是,《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二
随着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的发生,左翼电影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1936年,电影界展开了“国防电影”的讨论。“国防电影”专指直接反映抗敌斗争、号召大众团结御侮的影片。爱国影人以充满智慧的创作方式,拍出了《狼山喋血记》(1936年)、《壮志凌云》(1936年)、《联华交响曲》(1937年)等代表作品。费穆导演的《狼山喋血记》用象征手法,讲述一个村的村民团结起来打狼的故事。某山村长年为狼患滋扰,众人有心除害,然而迷信的茶馆老板赵二却认为狼有山神护佑,打不尽、杀不绝,贸然行事还容易触怒神灵。由于人们的纵容和恐惧,狼害愈加严重,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冲入村中伤人。人们忍无可忍,在小玉、刘三和老张的带领下,团结起来上山打狼。影片用寓言的形式告诉人们:面对猛兽或者侵略者,不反抗是没有出路的。《壮志凌云》同样采用了象征手法,只是将狼替换成了匪徒,其指代性更为直白。片中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全村同仇敌忾对付匪徒的高潮段落,有着较高的艺术创造价值。
三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最能体现抗战电影风格特征的时期。表现战争对人的灵魂的考验和洗礼,是这一阶段抗战电影的重要主旨。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每一位中国军民在反抗、血战的同时,个体的内心世界也不断遭遇着迷茫、痛苦、矛盾乃至重建自我的心路历程。从主人公们由受害到抵抗的经历中,无疑也昭示了一个全民族抗战时代的到来。
这一时期突出作品有《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年)、《中华儿女》(1939年)、《东亚之光》(1940年)。
由史东山编导的战时第一部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把侵略与反侵略的现实场景呈现到了观众面前。它首先向观众展示的,是日寇对中国国土的践踏吞噬和对人民正常生活权利的无耻剥夺:主人公刘山的老家在东北,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毁掉了他的家园,他带着妻子和弟弟流亡到南方小镇,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一份新的家业,过上了较为安稳的生活。然而,不久后炮火又燃烧到这里,他们再一次失去了家园。刘山终于明白逃难不是办法,决定召集大家留下来协助作战。
沈西苓的《中华儿女》诞生于1939年,这是一部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的抗战电影集锦,生动描绘了战争阴云下中华儿女的觉醒与抗争。《一个农民的觉醒》里淳朴的农妇刘二嫂与丈夫在南京郊外过着平静的生活。日军入侵,丈夫惨遭杀害,在血与火的洗礼和同胞的感召下,她最终拿起武器,加入了抵抗侵略者的行列。《老公务员之死》中,主人公面对日寇威逼利诱其出任伪职的企图,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挣扎。他最终坚守民族气节,断然拒绝附逆,不惜牺牲生命,其壮烈之举深深震撼了周围的乡亲,民众们纷纷加入抵抗的队伍。《抗战中的恋爱》中的青年工人老赵原本有些消极避世,沉溺于个人情感。目睹日寇的暴行和工友们的抗日热情,他幡然醒悟。为了破坏日军的军火运输,他毅然驾驶满载炸药的卡车冲向敌方列车,与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民族大义的升华。《游击女战士》中几位家世不同的女青年在武汉沦陷后,毅然放弃相对安逸的生活,结伴奔赴前线。她们克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地加入游击队,成为英勇的抗日战士,在烽火硝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
抗日战争对于同人民一起经历了巨大磨难的艺术家们来说,同样刻骨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通过银幕自觉地记录那段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松花江上》(194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就是这种典型的带有追忆性的作品。
金山编导的《松花江上》以平实朴素又富有表现力的银幕叙事,概括了东北沦陷后人民经历的长达14年噩梦般的历史。东北松花江畔,有一家为远道的车马投宿而开的小店,店家三代过着朴实和睦的生活。店主的孙女妞儿和表哥相爱,憧憬着未来。随着九一八事变发生,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日本人入侵东北,妞儿的父母均被日本人杀害。在表哥击毙了欲对妞儿施暴的日军之后,他们不得不逃亡,祖父在逃亡途中含恨死去。为了谋生,妞儿和表哥来到一个煤矿做工。“七七事变”爆发后,这里的生存境况愈加艰难,大家忍无可忍,加入义勇军抗击日寇。《松花江上》曾被当时的评论称为“敌伪蹂躏之下东北人民生活的写真”,东北松花江一带的富饶美丽,生动又细腻的地域风土人情展示,是抗战电影中少有的,该片的插曲《四季歌》也广为传唱。
值得注意的是,本时期还出现了带有明显史诗风格的银幕巨作。史东山导演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将历史回望和现实关照勾连在一起,挖掘出更为深刻和丰富的社会历史意蕴。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半纪录影片,以抗敌演剧队的青年们为主人公。导演史东山和朋友们在抗战期间就参与了抗日救亡演出,而女主演白杨本人在“七七事变”之后,和陈白尘、沈浮组成影人剧团,参与抗日救国话剧的演出活动,所以这部影片是以抗敌演剧队的真实事迹为原型,极具纪实性和现实意义。
《八千里路云和月》原名《胜利前后》,从片名便不难看出这部影片所涵盖的历史范围。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胜利前和胜利后的内容几乎各占一半。影片以“八·一三”淞沪会战为背景,讲述了以救亡演剧队为代表的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经历和遭遇。战争爆发以后,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纷纷走上民族抗争的道路。江玲玉原本是个女大学生,因学校放假寄宿在上海的姨母家中,目睹一批批爱国青年加入抗日救亡演剧队,她也想投身报国,面对姨父姨母以及表哥周家荣的阻挠,她不为所动坚定地加入了演剧队,从此便开始四处奔波进行演出宣传。在苏州,江铃玉和同伴高礼彬给当地的老百姓上演了一出《放下你的鞭子》,引起巨大反响,“不要逃难,团结起来抗战”这一思想也在民众当中广泛传播。伴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演剧队也继续艰难迁移,在颠沛流离和困难的环境里队员们陆续患病,甚至牺牲。在长途跋涉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演剧队来到了重庆。不久,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演剧队队员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之中。在风格上,胜利前的段落更像是纪录片,以演剧队为中心线索,通过演剧队的行进客观地展现出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有着明确的以电影的方式概括和书写历史的“史传”意识,影片将中国社会在这些年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进行串联性的记录,从而辐射出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过去,这段苦难史、抗争史拓印在胶片上,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悲愤和激情、抗争和努力,同时也记录了有着民族责任感的爱国者们秉持信念、不畏艰难,为抗战付出的汗水和鲜血。正是他们的牺牲和奋争,换来了和平、富足和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