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成县:科技助力产业绿色崛起

来源/ 陇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01 17:56:34

成县:科技助力产业绿色崛起

陇南日报通讯员 刘建军

成州锌冶炼厂的5G车间里,机械臂如灵动的舞者般精准挥动,银白色的锌锭在传送带上折射出科技的光芒;祁连山水泥的矿山上,无人驾驶的运输车沿着智能路线穿梭,曾经裸露的岩层已被层层绿意覆盖;店村镇的蔬菜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系统正轻声吟唱,嫩绿的蔬菜苗在湿润的空气中舒展身姿……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成县以科技创新为笔、绿色转型为墨,在秦岭南麓绘就的壮美画卷。

近年来,成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经济向“新”而行、向“绿”而兴,以“科技+绿色”双轮驱动,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截至目前,9家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366.8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27196.4万元,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4.8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0.48%,科技创新持续加力,绿色发展成效活力迸发,新质生产力持续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智能改造推动工业绿色升级

走进成州锌冶炼厂,5G+数字化车间的机械臂精准操作,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一道生产环节。这座陇南市首家数字化车间,通过14项关键技术革新,将锌锭纯度提升至99.997%,生产效率提高15%,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同时,车间的能耗和废弃物排放显著降低,实现了绿色生产。这座数字化车间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成了成县传统工业绿色转型的典范。

“我们以‘三化改造’为抓手,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等先进生产设备,对熔铸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控制提升改造及5G通信技术深度工业应用,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运营成本有效降低,显著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并为锌冶炼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示范。”成州锌冶炼厂厂长金忠说。

与成州锌冶炼厂相邻的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则在绿色转型与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效应上更为显著。作为西北首家“国家绿色工厂”与“国家级绿色矿山”双认证企业,其“水泥+骨料+商砼”全产业链绿色生产线,将工业废料转化为资源,矿山复绿率达100%,余热发电年利润超3亿元。2024年投用的智能化生产管理中心,通过AI能效优化、质量全周期追溯等技术,使熟料合格率提升至99.5%,检测周期缩短50%。

“绿色是底色,智能是引擎,两者融合让我们从‘灰色制造’跃升为行业标杆。”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彦文说。

随着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成县的传统工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行业转型升级的潮流中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助力产业集群重构

走进甘肃冀成鸿运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机器轰鸣,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但与传统玻璃制造工厂不同的是,自动化切割机取代了人工,精准地完成每一次切割。智能检测系统自动扫描每一块玻璃,确保其质量无瑕。更令人瞩目的是,工厂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大大降低了能耗和排放,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

“我们项目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成县乃至陇东南地区高端玻璃深加工产业链的空白,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传统建材行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冀成鸿运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焦运现说。

成县的科技创新并非孤立突破,而是通过外引内育方式,打造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链主”龙头企业,形成了链主企业“头雁领航”、国有企业“名雁示范”、专精特新企业“强雁振翅”、中小微企业“群雁齐飞”的矩阵效应,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升级。

核桃是成县的一个主导产业,陇小南立足于成县核桃的优质资源,全力构建一个集原料、初加工、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消化核桃仁1000吨,年产值达1.7亿元,让核桃成为全县人民的“致富果”。

“我们通过建立起从林间采购、存储到成品加工、销售的完整流程,赋予核桃产业更大的增长动能,带动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同时,为实现核桃产业的更高价值,我们紧盯核桃的加工生产和产品研发,着力技术创新与突破,构建起核桃油、核桃粉、核桃油凝胶糖果以及初级农产品4条生产线,以创新产品推动了核桃产业升级。”甘肃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武强说。

在不断创新产品的同时,该公司还通过创新“农户+种植合作社+生产公司+销售公司”的模式,成功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全产业链的精细管理,确保核桃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始终维持高品质标准,打破销售瓶颈,让产品直达消费者手中。

政策赋能培育产业创新生态

成县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体系的精准支持。2025年,成县积极推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转型增效、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升规入统”梯度培育,全面激活企业动力活力。同时,依托“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深入开展,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新建成的甘肃红川酒业1.2万吨酿酒车间,新引进的全国白酒酿造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上甑技术,通过科学配比,实现拌粮、物料运输、加糠壳的全方位自动化。采用物料内层蒸汽实时监测技术、仿人工簸箕上甑工艺手法、自动化探汽上甑协同控制技术和智能化多模式摘酒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酿造效率和酒品质量,降低了人工成本。

“传统的酿酒过程中,上甑、摘酒等关键环节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容易出现品质波动,而自动化设备可通过精准控温、定量操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甘肃红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博说。

智能机器人在生产车间的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且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让企业实现了提质增效。红川酒业职工姚宁波说:“我们在新建成的1.2万吨车间实现智能化生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产量质量,让工人的工资待遇越来越好。”

政务服务创新同样为科技企业减负增效。成县对1542个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通过“合并、减环、压时、降材”等一系列措施,大幅提升审批效能。截至目前,528个事项办理时限较去年同期缩短13.6%,324个高频事项实现“即办即结”。通过精简材料,打破信息壁垒,强化数据共享,真正实现了“一次性告知、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办事的便捷与高效。

成县在政务服务上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评价等制度,以制度刚性约束提升服务能力与效率。今年以来,共办理政务服务事项3.23万件,按期办结率99.92%,线上办件量占比87.1%,收集到评价14万条,满意率高达100%,彰显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鲜明理念和坚定行动。

从智能车间到数字矿山,从生态农场到云端政务,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的双向奔赴,既能激活传统产业的“第二春”,更能培育新兴动能的“新蓝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成县逐“绿”向“新”的脚步,正越走越坚定。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