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模式”推动武山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每日甘肃网9月1日讯 据天水日报报道【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裴婷婷 张雷】武山县西梁区域涉及四门、洛门、城关三镇2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11万亩,雨热同季,复种短茬秋菜条件优越。近年来,武山县持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西梁区域创新探索并深入实践“西梁模式”,通过科技集成、机制创新、主体联动,有效破解旱作农业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节水增效、稳粮增收、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聚焦发展瓶颈,科技赋能破解“水”“土”难题。实施“集雨节灌”,精打细算用水,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有效保障了关键生长期用水需求。开展“改土培肥”,厚植耕地地力,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深松深耕技术应用面积达90%以上,有效增强了蓄水保墒能力,形成了“4321”协调平衡的种植结构。“良种良法”驱动技术落地,引进、筛选、推广优质抗旱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推广小型轻便农机具,核心区机械化作业率达85%。构建“县级专家包片、农技人员蹲点、乡土人才示范”三级服务体系,年均开展技术培训300余场次,培训群众2.5万人次,确保技术精准入户到田。
聚合机制要素,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科学布局,打造10万亩优质玉米、5万亩脱毒马铃薯、3万亩道地中药材、2万亩小杂粮四大旱作特色产业带,成功引进培育“陇上农丰”“武山薯业”等5家龙头企业,发展马铃薯淀粉、小杂粮精包装、中药材切片等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主体带动”提升组织化水平,鼓励开展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务,年托管服务面积达12万亩,有效解决小农户“不想种、种不了、种不好”问题。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核心区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创新金融支持,开展马铃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参保面积达15万亩,有效降低生产风险。
突出发展成效,山区沃野焕发蓬勃生机。在降水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核心区粮食单产较推广前平均提高25%以上,其中玉米最高单产突破700公斤/亩,旱作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单位面积水资源产出效益提高40%,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并稳步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旱作特色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旱作农业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自2005年以来,“西梁模式”已在全县15个乡镇全面推广,覆盖旱作耕地面积58.94万亩,为种植农户增加纯收入达94803.8万元,成为引领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