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村民说事”走出乡村治理新路子
□王玥 王志文
从昔日的“问题村”蝶变为今日的“和谐村”,灵台县独店镇中庆村的秘诀何在?答案,在一次次敞开心扉的“村民说事”里,更在一桩桩落地生根的惠民实事中。该村探索建立的村民说事“说、议、办”闭环治理新路径,以党建引领,解民忧、聚民心、促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敞门纳言听民声——“说”出干群连心曲
曾经,该村干群沟通犹如“隔墙对话”,坑洼泥泞的村道便是村民们难言的“心头事”。“有话不好说,说了怕没用”是普遍心态。村党组织书记杨立刚上任后,主动了解民情,以“增团结、聚人心、促和谐”破题,创新搭建“村民说事”平台,俯身倾听最真实的民声。
村部开门“集中说”,院落炕头“上门说”,田间地头“现场说”,微信电话“随时说”——多渠道畅通无阻,确保村民“话有处说、理有处讲、苦有处诉”。“没想到支书真把‘行路难’当成了头等大事!”村民于小军的感慨发自肺腑。真诚的倾听,消融了干群间隔阂的坚冰,“难张口”化作如今的“掏心话”,怨气少了,理解多了,村民归属感如新苗破土,日益茁壮。
群策群力聚民智——“议”出治理同心圆
“说”是广开言路,“议”则凝聚共识。中庆村将收集诉求精细归类、造册管理。每月“说事会”雷打不动,村“两委”、社长、乡贤、“产业带头人”围坐一堂,践行“众人事、众人商”的承诺。村庄规划、户厕改造、拆违治乱、基础设施提升……议题摆上桌面,“众声献策”,集众智解决问题。针对村民代表罗永春反映的后庄社、前庄社雨天积水影响出行问题,大家摆事实、讲政策、提建议,现场形成清晰高效的决议机制。能答复的现场拍板,能解决的立说立行,需跟进的定人定时。“过去感觉融不进村务,现在咱也能说上话!”老党员刘德兴道出议事带来的转变:意见被听见,诉求有回响;道理在碰撞中厘清,办法在商议中务实,“要我参与”悄然转为“我要参与”;议事会上“金点子”频现,基层治理的同心圆越绘越紧。
实干笃行解民忧——“办”出民生幸福卷
“说事”精髓在“办事”,成效落于在“实干”。中庆村坚持“问题不解决不销号”,建立“书记领办、专班负责、一抓到底”链条,努力将“民生意愿单”变为“群众幸福单”。面对行路难、居住安全、人居环境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调解专班坚持一线化解矛盾,村社干部逐户精准“兜底”。拆违治乱变“阻力”为“推力”,户厕改造全程透明“小事大作”。杨立刚带领村“两委”将解决“行路难”作为检验“说事”成效的首场硬仗,多方奔走协调资源,最终啃下这块“硬骨头”。针对村民反映的中塬、岭上、饮马沟3社夜间出行不便,积极联系爱心人士王勤禄、刘瑞安,安装太阳能路灯74盏。“情系百姓、为民解忧”“做群众贴心人、为人民办实事”——村部墙上9面锦旗,是村民最滚烫的“点赞”。党组织的公信力,在桩桩落实、件件回应中愈发厚重。看得见的实效,点燃了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
中庆村“村民说事”催生的治理效能,正源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这一机制运行以来,收集并有效回应各类诉求百余件,赶赴田间地头掌握诉求40余起,在村部化解纠纷50余起,寻求帮助35人。这些以话家常、聊发展的方式凝民心、汇民意、聚民智的涓涓细流,正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不竭源泉,也成为中庆村争取外部资源的“亮丽名片”。凭借机制建立的强大公信力与执行力,该村成功对接并扎实推进了涵盖基础设施提档、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壮大等多领域的民生项目。项目实施夯实了发展根基,美化了生活环境,拓宽了增收渠道。“家门口”就业岗位的有效开发,让发展成果真真切切惠及村民。“守着家也能赚钱,日子有奔头!”在环境整治工地务工的村民梁玉珍喜上眉梢。
这片由共建共治共享浇灌出的蓬勃景象,正是“村民说事”机制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转化力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