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兰州新区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晨光漫过兰州新区上川镇的田畴,千亩玉米种植基地里,无人机掠过薄雾,进行玉米生长观测和数据采集;不远处的向日葵花海里,三三两两的游客举着手机,将金色花浪装入相框。
“从前种麦子,一亩地收一百五十斤就算好年成,遇着旱年,连种子钱都得赔进去。”黄茨滩村村民陈充江蹲在麦田边,指尖抚过饱满的麦穗,眼里的笑意藏不住。曾几何时,上川镇的田地像一块块碎补丁,村民们守着薄田,看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
自从兰州新区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川镇率先“拆埂并块”,把碎片化的地块连成大田,“就说这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收,一亩地能产两千多斤,订单价每斤一块二,光这一项我家年收入就多了五万多元。”达家梁村村民杨道明掰着指头算账,笑意融融。
“以前农民自己卖菜,贩子在地头压价,辛辛苦苦种出来,还得愁卖不出去。”上川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鉷槟说。今年砂梁墩村建成500平方米冷库,积极引进广东千亩菜心特色种植产业,把“种、储、销”串成了一条链,“短、平、快”的高效生产模式,在给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也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东昌村中药材种植示范田“企业下单、合作社组织、农户干活”的模式,每年用工高峰期每亩地需要20多名村民务工,实现让群众稳稳增收。
“水泥路铺到家门口,晚上路灯明亮,住得比城里舒坦!”东昌村村民乔彦军吃完饭在活动广场上转悠,健身器材、篮球架样样齐全,孩子们的笑声老远就能听见。
产业旺,基建强,生态也变美了。上川镇投资2578万元建基础设施,翻新了32公里通村路,做到“组组通硬化路、户户挨产业路”;13公里老水渠换了新貌,23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转起来,浇地覆盖率从七成提到九五成。同时,上川镇在北边荒坡种了3万亩防护林,国槐、杨柳长成了绿色屏障,绿化覆盖率提升了4个百分点。
站在万亩向日葵种植地旁,上川镇党委书记甘建廷说:“下一步,我们要深化农产品加工路线,打造现代化蔬菜基地,向着‘春赏花、夏摘瓜、秋收粮、冬品宴’的四季线路,一步一步稳稳地走下去。”(李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