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舟曲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结亲式”就业显成效
——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助力搬迁群众稳岗增收和民族团结“双赢”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李喜东)自承接舟曲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以来,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深刻认识到“搬得出”只是第一步,“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才是关键核心,而其中就业又是重中之重。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创新性地探索并实践了“结亲式”就业帮扶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紧密的、人性化的、富有凝聚力的“四个带动”(就业意愿带动、信息资源带动、劳动能力带动、民族互助带动),将分散的、有时茫然的务工个体,编织成一个有机的、互助的、共进的就业共同体,不仅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实现了稳定增收,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群众融合与民族团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搬迁群众有5500余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务工年均收入达2亿元。
搬迁群众致富能力提升,稳定增收。“结亲式”就业模式的第一个显著成效,体现在对搬迁群众个体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性提升上,从而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确保了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是精准技能培训,破除能力壁垒。许多搬迁群众此前多以传统农耕为生,技能单一,面对新区的产业结构(如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存在明显的“技能鸿沟”。第一临时党支部并未采取“大水漫灌”式的泛化培训,而是基于“结亲”过程中摸排的详细台账,进行“一人一策”的精准赋能。首先,通过“就业意愿带动”,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兴趣、潜力和顾虑,引导他们转变“靠力吃饭”的旧观念,树立新的就业创业信心。其次,依托“信息资源带动”,紧密对接新区企业用工需求,联合兰州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开设“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班,如电工、焊工、叉车工、家政服务、餐饮烹饪等市场急需工种。免费技能培训消除了群众参与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在培训中引入“劳动能力带动”机制,鼓励先期掌握技能的“老乡教员”或技术能手“传帮带”,用乡音乡情讲解技术要点,使培训更接地气、更易吸收。据统计,截至目前,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培训超过了3500人次,一部分人员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他们到大企业务工提供了坚实的“敲门砖”。二是多元化岗位开发,拓宽增收渠道。 第一临时党支部深知,稳定增收必须有多元的就业渠道作为支撑。他们利用“信息资源带动”优势,构建了庞大的企业用工信息网络,实时搜集、筛选、匹配岗位。一方面,积极向新区各大园区企业推荐经过培训的成熟技工,实现稳定就业,月收入普遍达到4000-6000元。另一方面,针对600余名不同程度残疾人和需兼顾家庭照料(如照护老人、儿童)的群众,通过“定向推荐+灵活就业”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在安置点周边协调保洁、绿化、保安等岗位;联动新区农投公司,组织群众参与大棚果蔬采摘、分拣工作;对接服装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行“计件制”居家就业模式,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就业与家庭责任难以兼顾的难题。此外,还鼓励和支持有创业意愿的群众,通过“民族互助带动”,以“老乡担保”、“互助联保”等形式申请创业贷款,开办餐饮店、小超市、家电超市等创业门店237家从业人数达400余人,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提供全流程指导,成功帮助了一批小微企业主,带动了更多就业。三是权益保障与跟踪服务,巩固增收成果。实现就业只是开始,稳定就业才是目标。第一临时党支部建立了完善的就业跟踪回访机制,定期了解已就业群众的工作状况、薪资发放、劳动保障等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劳资纠纷,确保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避免因失业而返贫。同时,动态管理就业台账,对因企业原因或个人原因再次失业的,立即启动“结亲”帮扶程序,重新进行岗位匹配和推荐,确保就业链条不断线,收入来源有保障。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搬迁群众的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家庭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善,真正实现了“稳岗”与“增收”的良性循环,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搬迁群众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升。“结亲式”就业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激活了安置点内部的社会资本,构建了一个基于地缘、亲缘和情感的互助支持网络,实现了从“个体奋斗”到“群体共进”的升华。一是信息共享与经验传递,降低求职成本。在陌生的环境中,信息不对称是求职的最大障碍。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培育的“结亲”氛围,使信息传递从“自上而下”的官方发布,扩展为“纵横交错”的民间网络。先找到工作的群众,会自发成为“信息员”,将企业的招工信息、工作环境、待遇情况等第一时间分享到安置点微信群或告知邻里乡亲。已经掌握某项技能的“老师傅”,会利用业余时间向新手传授实操技巧,分享操作经验。这种“信息资源带动”的民间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其他群众的求职盲目性和试错成本,提高了务工成功率。它形成了一种“一人有门路,大家跟着走”的良性效应,使整个安置点的就业信息流动极其高效。二是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增强抗压能力。搬迁之初,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变和务工过程中的挫折,部分群众容易产生焦虑、孤独甚至后悔的情绪。“结亲式”的“民族互助带动”和“就业意愿带动”在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稳定器”作用。来自同一个故乡、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乡亲们自然形成互助小组,彼此倾听烦恼、倾诉乡愁、相互打气。成功就业的榜样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暂时困难者,帮助他们分析问题、重塑信心。这种基于同乡情谊的心理慰藉和支持,有效缓解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增强了应对挑战的韧性和勇气,使他们能够更积极、更持久地投入到勤劳务工中去。三是技能互补与协作创业,凝聚集体智慧。“结亲”模式鼓励群众超越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积极引导具有不同技能和资源的群众进行“结亲”配对。例如,善于沟通的人负责联系业务,手艺精湛的人负责教会技术,勤快踏实的人负责落实,共同承接一些小规模工程或创业项目。这种“劳动能力带动”下的协作,不仅放大了个体价值,更创造了“1+1>2”的集体效益,使得整个安置点务工及创业群体的综合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搬迁群众相互带动务工,民族融合。“结亲式”就业模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范畴,成为了促进不同民族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大催化剂,在共同劳动、共同奋斗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混岗作业与同工同酬,夯实融合基础。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在组织劳务输出和推荐就业时,有意识地将来自舟曲不同乡镇、不同民族的群众编入同一个务工队、推荐到同一个企业甚至同一个班组。在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现代农业大棚里,汉族、藏族等各族群众为了共同的生产目标,并肩劳作,协作完成生产任务。他们遵守同样的规章制度,掌握同样的技术标准,按同样的劳动获取报酬。这种“劳动能力带动”背景下的“混岗作业”和“同工同酬”,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隔阂,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了平等与公正。在务工劳动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需要进行语言沟通、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的劳动者身份认同首先得以建立。二是文化交流与情感认同,增进相互理解。 共同的工作环境为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交流提供了平台。在共同务工劳动中逐渐相互尊重和欣赏。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伸手相助,获得成绩时的共同庆祝,都在点滴间积累着情谊。这种在“民族互助带动”下自发产生的、基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交往,远比刻意的宣传说教更为深刻和持久,真正实现了从“居住在一起”到“融合在一起”的转变。三是各类活动与榜样引领,营造团结氛围。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不仅关注务工就业中的融合,也积极营造安置点的团结氛围。他们定期组织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如锅庄舞、东山转灯等,经常走访宣传并鼓励务工创业和带动搬迁群众就业的先进典型,并联系当地政府拍摄成宣传片,讲述他们“结亲”互助、共同进步的感人故事。这些活动和精神层面的“就业意愿带动”与“民族互助带动”,极大地增强了安置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让兰州新区搬迁安置点成为一个真正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守望相助的和谐大家庭。
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的“结亲式”就业模式,是一条将就业帮扶、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有机结合的创新路径。它通过“四个带动”,精准发力,不仅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提升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更通过构建互助网络和促进民族交融,赋予了安置点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发展活力,为做好避险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安置点经验”和“舟曲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