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学游”到“研学优”,我市在打造有知有味“行走课堂”构建立体多元研学产品体系的路上,渐入佳境
张掖研学游“出圈”记
张掖日报记者 陈 海
7月29日,香港青年学生甘肃“丝绸之路”研学团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同日,全国台联2025年两岸婚生子女在山丹马场进行研学活动;6月4日至5日,2025年澳区青联委员骨干研习营在我市开展活动……这个假期,来我市开展研学旅游的团队一批又一批,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到梨园口战斗遗址,从七彩丹霞到平山湖大峡谷,从马蹄寺到大佛寺,从康乐草原到山丹马场……络绎不绝的研学实践,让更多国内外学子真切感受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文明,实现文化传播、生态教育,促进成长。学员们纷纷表示:“张掖的多维度沉浸式‘行走课堂’,既是地质教科书,也是丝路密码本;既是生态试验田,也是祁连山的绿色答卷。”
为何张掖研学游如此受青睐,“行走的课堂”究竟有何魔力?火热表象背后,是“游”与“学”结合的“寓教于乐”模式,让学生老师家长觉得它提供的远不止一场旅行的深度思考和实践体验。
4月3日,“百万学子游张掖”研学实践开营,张掖文旅、教育、共青团等同心协力与文旅企业深化合作,进一步优化特色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5月22日至23日,我市又先后在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丝路明珠·彩虹张掖”研学旅游资源推介会,全面展示张掖地质奇观、民族文化、生态环保、红色教育等研学旅游资源,并通过搭建校地合作新平台、建设优质研学实践基地、打造主题鲜明的精品研学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研学实践选择。“我们制定实施百万学子研学游工程,精心打造‘艾黎精神·赓续前行——国际主义精神研学游’‘热血丰碑·英雄足迹——红色传承研学游’等十大主题、22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建成研学基地53个,配备专业研学导师200余名,为研学旅行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市文旅局相关人员表示。
同时,各县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研学线路及研学体系。肃南县探索建立以“祁连山下‘趣’时光——我到肃南牧牛羊”为主题的场景化、体验化研学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研学模式,通过“行走的课堂”实现自然生态、地质科普、非遗传承、红色教育深度融合,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研有所学、游有所得”,吸引众多研学团队。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动植物标本搭配先进的多媒体展示,将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生物多样性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让研学成员对祁连山“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在神鹿公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自在生活,研学成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近距离观察马鹿的生活习性,深刻领悟生态保护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数字化的生态沙盘动态展示着山脉、河流与生物的共生关系,3D投影还原的雪豹捕猎场景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真实的祁连秘境。原来课本里的生态保护理论,在这里都是鲜活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意义。”研学成员索楠感触颇深。
地质研学则以外星谷和冰沟丹霞为天然课堂,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深入探究地质构造原理,触摸地球历史的脉络,让参与者身临其境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丹霞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激发其对地质科学的浓厚兴趣。“冰沟丹霞景区致力于深化文化IP打造,主打雄险神奇丹霞秘境,结合冰沟丹霞独特性、裕固族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研学规划体系。”随着冰沟丹霞景区讲解员张佳丽的介绍,研学成员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地理生,通过亲身体验,感觉对课本上学过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通过研学活动,我感觉同学们的关系更加团结紧密,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研学团成员郭小钰说。
“将研学课堂搬到山水人文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学生们在冰沟丹霞探究地质演变,在民族博物馆感受文化传承,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理解生态保护。这种‘行走的课堂’不仅深化了课堂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家国情怀。”研学带队教师朱潇表示。
高台县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非遗传承等融合,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展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讲解员培养,精心设计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主的红色基因传承游、以农耕农事体验为主的自然风光游、以博物馆馆藏魏晋墓葬壁画砖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军拓体验游等不同主题,不断开发文旅研学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以研学旅游带动消费,延长全域旅游产业链。在高台县民俗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秀兰的“剪纸数学课”令研学成员称奇:通过计算对称轴和旋转角度,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类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课程,让研学产品溢价率达普通旅游的2.3倍。
甘州区积极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不断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研学路线,拓展特色文化体验课程,将研学实践与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推动“研学+”多维发展。“制作拓片要做到一清二固三打四墨五揭,拓片八至九成干时缓慢揭下,自然阴干后平铺或卷存……”甘州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边示范,一边向研学团成员传授技巧,大家有模有样地开始清尘、铺纸、捶实、上墨、揭取,学习制作一张张精美的拓片。
随着研学旅游市场的火热,我市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进研学基地建设。目前已有26个旅游景区(景点)、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村及旅游企业成功入选张掖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评估认定名单,占全市研学基地总数的60%以上。丹霞地质博物馆、芦水湾、七彩丹霞旅游景区、平山湖大峡谷等重点旅游景区纷纷开展研学旅行项目,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日臻完善。
全市各旅行社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深度挖掘张掖生态、地质、非遗、红色等主题资源,精心设计精品研学路线,将研学景点有机串联,融入趣味实验、非遗手作等创新体验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学产品,为研学旅行者带来更加丰富、独特的体验。
“张掖研学旅游‘火爆出圈’,源于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心设计的‘沉浸式、探究式’研学课程体系三者的完美结合。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等地质地貌,是天然的‘地质史教科书’,能让研学者在真实场景中探究科学,体验快乐。‘双减’政策后,市场更追求有价值的教育体验,张掖以高内容品质、强实践性,成为素质教育的优选目的地。”张掖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丽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旅行社组织及接待研学学子5.38万人次,有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华裔青少年,还有港澳、山东、北京、青岛、广西等地的研学团队。
“我们创新设计PBL项目式课程,将‘行知彩虹张掖,研学多彩世界’观光研学变为深度研学,激发学员自主探索兴趣。未来,我们将开发更多主题性、季节性的研学产品,比如冬季的‘雪山考察’,人文方向的‘石窟守护人’体验等。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张掖研学‘火’起来,还要让它‘活’起来,激活孩子的内心,活化知识的价值,为中国青少年的素养教育贡献‘张掖样本’。”周丽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