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通讯员 王泽福
初秋时节,穿行于漳县的山川田野,从盐井古镇汩汩流淌的千年盐泉,到贵清山巅翻涌如海的云霞;从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中连片的温室大棚,到工业园区里不绝于耳的机器轰鸣——目之所及,尽是蓬勃朝气;步履所至,皆为奋进足迹。
干群同心奋辑争先 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今年以来,漳县紧扣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定位,积极融入省市“七地一屏一通道”“一区三地”发展大局,以超常之策担当非常之责,用实干实绩书写时代答卷,经济社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
数字见证发展加速度,实绩折射县域硬实力。上半年,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亿元,同比增长8.3%;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跻身定西市前三。这一组亮眼数据,构成了漳县上半年的“期中成绩单”。而数字背后,是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背影,是车间流水线上精准作业的机械臂,是景区中导游热情洋溢的讲解,更是全县干群同心、奋楫争先的拼搏身姿。
筑牢富民强县根基 多元产业协同发力
从中药材基地里郁郁葱葱的当归、党参,到高原夏菜田间润泽诱人的西红柿、黄瓜——25万亩中药材与13万亩蔬菜,共同织就了一幅“富民产业”丰收图景。
盐井镇杜家庄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内,晨光中缀满枝头的小番茄鲜红欲滴。务工群众陈青梅提着满篮果实,笑意盈盈:“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00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日子越过越甜!”今年以来,漳县整合投入财政资金1.88亿元,实施74个特色产业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动力。
源自地下2000米的盐泉,涌动千年,如今仍是县域工业发展的“密码”。在甘肃漳盐胜雪盐业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内,昔日“柴火煮盐”的传统场景已被全自动生产线取代。这项总投资6.51亿元的项目,正成为漳县新型工业化的“压舱石”。目前,全县27个工业项目持续推进,总投资达43.78亿元,省级工业园区正从蓝图快步走向现实。
“以前风景好却挣不到钱,现在开农家乐、卖土特产,一年能赚十多万元!”遮阳山下农家乐老板杜海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上半年,漳县共接待游客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亿元;“天下贵清·康养漳县”品牌愈发响亮,越来越多群众端稳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在漳县人民医院新院区门诊大厅,来自大草滩镇的夏金永正在自助机前挂号。他感慨道:“以前看大病总得往市里跑,如今新医院又大又方便,专家也常来坐诊!”这是漳县持续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城镇就业800余人,5.19万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9.51亿元;发放1453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助力创业梦想起飞。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民生礼包”,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走进新寺镇青瓦寺村,硬化路直通院落,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村民议事会上,大家正热烈讨论“积分换物”的新机制。“以前村里杂乱,现在又干净又敞亮,住得特别舒心!”村民一席话,道出了和美乡村建设的真实成效。
漳县累计投入2700万元,成功创建2个省级“和美乡村”、打造14个示范村,实现了乡村“颜值”与产业“价值”同步提升。
更温暖的是,“结对帮扶?爱心漳县”工程汇聚起汩汩暖流——3800余次走访探视、1100余项政策落实、810余件实事办结,如阳光般照亮困难群众的生活。三岔镇的刘奶奶是一位独居老人,她动情地说:“干部常来看我,送米送油,还帮忙办补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立足农业本底,守护生态脉络,紧扣民生根本,漳县正以笃行不怠之姿,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