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合作:守护蓝天碧水 绿色发展进阶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08-27 09:31:26

清晨,第一缕阳光漫过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合作市,湛蓝天空下,三三两两的市民在街头惬意晨练。“现在这‘高原氧吧’的名号一点不虚。”市民旦增笑着感慨。

这舒适、宜居的环境,正是合作市干部群众践行守护“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结出的甘甜硕果。近年来,合作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让生态“含绿量”持续化作发展“含金量”。

178台燃煤锅炉被拆除,6500座土炕被改造淘汰,1600余台小煤炉“下岗”,煤炭市场得到规范,清洁能源加速推广;工地扬尘管控、餐饮油烟整治、全域禁燃烟花爆竹……这几年,一场整治大气污染的“铁腕”行动在合作市展开,一系列措施让合作的天更蓝。

如今,合作市PM2.5浓度稳定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常年居于甘肃前列。

在合作市的大草原上,传统的铁丝网围栏被一片片橙红的沙棘林替代——这是创新打造的600万株沙棘生物围栏,既固土保水又富了农牧民。

近年来,合作市投资1.81亿元实施17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花费1510万元升级改造农牧村供水设施,城区污水处理率超95%,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更可喜的是,合作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7.14%,56个自然村1432户农牧民的饮水安全得以保障。

“以前草场退化,牛羊吃不饱。现在草绿油油,牦牛肉紧实、价高了,还有生态奖补,我当生态护林员一年能多挣8000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牧民拉姆说。

在产业发展上,合作市以“牛羊饲粮药菌”特色产业为抓手,建成31个现代化种植养殖基地。“美仁牦牛”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高原青稞单产提升40%;在生态产业园区内,华羚、燎原等龙头企业带动高原乳制品畅销全国,绿色产业链不断延伸,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与富民优势。

与此同时,生态优势同步催生旅游热。近年来,合作市累计投资11.21亿元建成164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国家4A级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景区与格河风情线、当周林卡等景点串联,“青藏之窗・雪域羚城”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俄合拉、录豆囊等旅游标杆村年均接待游客475万人次,年均创收34.36亿元,生态旅游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守护“生态绿”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在合作,一次性用品悄然退场;“光盘行动”“绿色出行”蔚然成风;生态健步走、藏地传奇自行车赛参与人数众多。

社区垃圾分类井然有序,校园“生态课堂”寓教于乐,商户主动换用纸袋包装……从繁华商街到静谧乡村,守护绿色成为市民共识。

“我现在都是骑车上班,还经常带孩子去做环保志愿者。”市民李凤仙说。

这份全民守护的力量,让“羚城绿”历久弥新,光彩焕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