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黄土塬上咖啡香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08-27 09:31:34

从定西市安定区城区出发,沿着县道211驱车10公里,一排整齐的窑洞映入眼帘,窑壁上“窑见咖啡”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漫步其间,咖啡的香气与乡村田野的清新气息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怀着好奇走进景区,一杯咖啡竟喝出了‘连锁反应’,不知不觉把景区逛了个遍。”西安游客张女士搅动着杯中的“诗韵青岚落日美式”,讲述着自己的奇妙体验——咖啡附赠的星空房抵用券、杯垫上的萌宠乐园折扣、一元到手的土豆公仔,让她沉浸式解锁全域业态。

“以前游客停留时间很短,很难形成二次消费。”青岚山生态旅游景区负责人邹佳俊坦言,过去,景区守着地貌资源和文旅项目,却深陷“留不住人”的困境。

“年轻人喜欢反差感,黄土塬上的‘窑洞+咖啡’,或许能撞出火花!”2024年初,邹佳俊敏锐地捕捉到年轻游客对“反差式沉浸体验”的需求,瞄准“土与潮”,大胆提出“窑洞咖啡”的构想。

“黄土高坡上卖咖啡?简直是天方夜谭!”虽然遭受质疑,然而随着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窑洞咖啡馆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我们不只是卖咖啡,更是在链接消费纽带。”邹佳俊介绍,景区创新推出“1+N”文创消费链,一杯咖啡加一元带走限定文创,马克杯底藏着餐饮抵用券,精美书签印着民宿预订码,咖啡杯垫变身集章卡,集满三张兑换青岚诗咖文创盲盒……这些巧思,让游客的停留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延长到6小时以上,咖啡单周最高销量突破2000杯,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人次、创收超过2万元。

清晨,窑洞咖啡馆的操作台前,27岁的王晓玺正熟练地调试咖啡机。“手腕要稳,奶泡要打到65摄氏度……”她轻声念叨着师傅教过的要领。三个月前,这个来自安定区葛家岔镇北坪村冉家庄社的姑娘还从未碰过咖啡机。

“看见景区的招聘信息就过来了,经过培训成了咖啡师,收入非常可观。”像王晓玺这样的“新从业者”在景区还有23人,他们经过专业培训,从农民转型成为咖啡师、厨师、服务员等工作人员,生活有了新模样。

景区火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家住安定区青岚山乡上坪村四社的村民杨富贵最近格外忙碌。他种植的“新大坪”马铃薯被景区全部订购,预计能多收入3000多元。“景区旺了,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了。”杨富贵笑着说。

在景区,周边农户的土鸡蛋、高原夏菜、马铃薯等农特产品通过“在地农产品专柜”直供销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剪纸、刺绣成为热销文创产品。

这背后,是景区精心打造“咖啡经济生态圈”的巧思。青岚诗咖文创盲盒销量突破2000个,收入占比跃升至35%;在地农产品销量增长45%;设“乡村旅游服务班”,培养出3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充实就业岗位,致力提升景区服务水平。

“要让村民懂技能,融入现代产业链。”邹佳俊介绍,景区正计划培育“农民主播”,通过电商平台让更多土特产走出大山,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已带动周边多个村落近80户村民增收。

暮色降临,窑洞咖啡馆的暖黄色灯光与北斗星空露营基地的篝火交相辉映。民谣歌声里,游客们品尝咖啡吃着烧烤,欣赏着黄土高原的别样风情。

“我们不是简单地‘卖风景’,而是要形成‘咖啡引流—文创锁客—业态联动—口碑裂变’的闭环,让游客有体验、留得住。”邹佳俊站在观景台上,望着热闹的场景感慨。

“‘窑洞咖啡’是安定区乡村文旅从‘单点突破’到‘业态联动’的典型案例。”安定区文旅局局长刘晓红表示,过去不少乡村“有资源、没业态”“有游客、没消费”,青岚山生态旅游景区以咖啡为切入点,深挖本土文化,盘活闲置资源,串联农产品销售、村民就业、文创开发等环节,实现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眼下,邹佳俊又有了新计划。升级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智慧景区系统、开发“咖啡+农事体验”线路,“咖啡链还能再延长,要让咖啡香飘得更远,让村民的日子更有滋味。”

夜色渐浓,黄土塬上的咖啡香愈发醇厚。从一孔窑洞到一个文旅空间,从一杯咖啡到全业态消费链,“窑洞咖啡”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也是安定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