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躬耕不辍 行路不止——华池县多点发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 陇东报 作者/ 时间/2025-08-25 10:08:02

躬耕不辍 行路不止

——华池县多点发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俯瞰。 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华池县紫坊畔乡的风力发电机。通讯员 左浩男 摄

华池县5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设现场。 通讯员 左浩男 摄

华池县南梁镇闫洼子生态移民安置点。 通讯员 左浩男 摄

庆阳融媒记者 张金楠

初秋的华池,草木葳蕤,山河如画。华池县5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330千伏汇集站主体落成;甘肃全利电力装备有限公司镀锌设备大线点火投运生产;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建设取得关键进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正式开园迎客……红色革命圣地华池正在工业经济、农文旅融合和民生实事三大领域全面发力,书写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工业强县:绿色能源引领跨越发展

走进位于华池县紫坊畔乡的5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车辆穿梭,110千伏升压站和330千伏汇集站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进入装饰装修阶段,一、二风电厂进入风机吊装环节,三、四风电厂的风机已经开始基础施工。

“项目部将全力推进场内35千伏机电线路,以及110千伏和330千伏的送出线路工程,力争一二风电厂2025年9月并网,2026年6月整个项目完成全容量并网。”110千伏升压站土建技术负责人方添介绍道。

据了解,华池县5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是甘肃省“十四五”规划建设的第二批风光电项目,该项目覆盖华池县乔川、元城、怀安、白马、柔远、南梁、山庄、紫坊畔8个乡镇,占地107.44公顷,总规划容量达500兆瓦,涵盖风电和光伏两大板块,其中,风电项目分为四个风电场,光伏项目容量50兆瓦。建设内容包括安装90台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及若干光伏组件,配套新建110千伏升压站、330千伏汇集站及相关附属设施。

“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为地方电网提供清洁电能9.1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大约29.76万吨,每年可创造的产值约2亿元。”110千伏升压站土建技术负责人方添说。

与此同时,位于华池县悦乐工业园区的甘肃全利电力装备有限公司镀锌设备大线也点火投运生产,为华池工业经济发展再添新力。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正在将华池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甘肃全利电力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海燕介绍,目前,公司的两个厂房已经全部完工,加工设备陆续进厂安装调试,镀锌设备已经安装完成一条大线,一条小线正在建设当中。

“生产加工流水线全部启动后,年产量能达到6万吨左右,预计实现年产值7亿元。”孙海燕说。

近年来,华池县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把新能源、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作为发展的新潜能、新空间,加快实施电力装备生产建设、50万千瓦风电等项目,推动工业聚链成群、向新而行、向质图强,着力扩产能、延链条、提质效,全力构建体现华池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上半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6.7亿元。

农文旅融合:红色文化浸润乡村热土

首届“南梁杯”乒乓球邀请赛在华池成功举办、“2025骑观庆阳红色之路”自行车公开赛完美落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正式开园迎客……如今的华池,文旅资源不断丰富、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不断升级,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走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一系列红色主题元素和革命年代气息扑面而来。“时光邮局”“剧本杀”“南梁星火馆”等体验项目,带领游客“穿越”革命年代、体悟革命精神;南梁说唱、剪纸、香包制作等非遗展示展演项目,成为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融的生动载体;“红色文创市集”推出60余种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游客在这里重温革命历史、体验非遗、品尝特色美食,带动当地文旅经济持续升温。

在“穿越烽火”VR沉浸式体验馆,历史的宏大叙事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片。科技为之插上翅膀,化身为可感、可知、可触的“惊涛骇浪”,让年轻的心灵得以真正触摸那段峥嵘岁月的脉搏。当青年学子们戴上VR设备,瞬间便“穿越”到枪林弹雨的虚拟战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滋润着年轻一代的心田。来自某高校的学生张晓宇在体验后久久不能平静,他激动地表示:“太震撼了,那一刻我仿佛真的置身战场,深刻理解了‘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这句话的重量。它绝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先辈们用生命践行的誓言,是我们今天一切幸福的基石。”

在“星火之源”主题展览馆,南梁“两点一存”的特殊历史贡献得到了更具穿透力和时代感的呈现。巨幅智能动态地图上,灯光流转,清晰演示了当年全国主要苏区在严酷“围剿”下相继沦陷的悲壮图景。代表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光点,如同流星般一颗接一颗地黯然熄灭,整个屏幕逐渐被代表反动势力的暗色吞没。然而,在苍茫的西北大地,代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那一点星火,却在绝境中顽强地闪烁,最终以燎原之势燃起冲天火光,照亮了整个中国革命的未来。在“砥柱中流”展区,一件件历经战火洗礼的珍贵文物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一支枪托磨损、枪膛冰冷的旧式步枪,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它正是从陕甘红军游击队到威震敌胆的八路军这一伟大历史蜕变与成长的无言见证者。

近年来,华池县以革命遗址遗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文化观光研学旅游景区、线路和节会活动,将活动搬进景区,把线路打造成赛道,体育牵手文旅形成双向奔赴。丰富的红色旅游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形成“红色教育、生态休闲、农耕体验、非遗传承”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全县群众稳定增收。

截至7月底,华池县累计接待游客294.3万人次,同比增长19.8%,实现旅游综合花费14.88亿元,同比增长60%。站在新的起点,华池将持续放大“红绿交融”优势,深化全域旅游创建,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硬支撑”。

民生实事:安居工程筑牢幸福根基

“我以前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好,交通不便,有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这个政策后,我也报了名,搬到了新小区。这里交通便利,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刚刚搬入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柔远镇李庄村村民贺录银高兴地说。

群众的笑脸背后,是实打实的政策支撑。2022年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华池县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这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牢牢扛在肩上,综合考量群众意愿、产业布局、灵活就业等要素,严格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原则,将安置点向县城、产业园区、集镇、中心村组等交通便利、产业发展基础好、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布局。4年来,建设集中安置点7个、累计搬迁1156户,其中,集中搬迁248户,分散安置908户。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华池县用实际行动书写的民生答卷。在延庆福瑞苑搬迁社区,50岁的张桂芳每天乘坐公交车前往恒烽中药材产业园上班。她说:“以前种地最怕收成不好,现在在产业园工作,每月能挣3000多元,土地流转还有分红,心里踏实多了。”

如今,随着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民生项目快速推进,华池这片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红色热土,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描绘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