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民生“三笔”绘幸福新卷
清晨六点,薄雾在青泥河面轻轻浮动,第一缕阳光像蘸了水的画笔,把晨练老人的身影描得柔长。沿河的跑道蜿蜒向前,身旁是清可见底的河水,耳边是孩子们追逐的笑声与音乐喷泉的节拍。
谁曾想,这里曾是荒草杂生、淤泥堆积的废弃滩涂。如今,河道的水变清了,岸边种满了绿植,满眼处处皆美景,出门就能享受到城市变化的美好。
“以前这里是荒滩,风一吹,尘土呛鼻。现在经过清理修整,河水清了,心里也亮堂了。”正在晨练的老人笑意吟吟地感叹道。
成县东南河清淤疏浚及综合治理项目清走了60万立方米淤泥,筑起了4900米驳岸石,15万平方米新绿顺势铺展,音乐喷泉、儿童乐园、休憩座椅次第落位。市委“三城五地”与成县委“三区建设”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施工图,下一步,4A级城市生态景区规划已经上墙,“有水有景、四季常绿”的亲水长廊呼之欲出。
水声潺潺,鸟语啾啾。一笔清水,把昔日“脏乱差”的旧记忆晕开,晕染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封面。
水清了,脚步也随之轻盈。巍巍鸡峰山下,一条黑色长龙横贯东西,这便是成州大道。双向六车道的路面在阳光下泛着柔亮光泽,生态护坡上红豆杉列阵而立,乔灌花草层层叠叠,将公路嵌入一幅流动的绿色长卷。
三年前,这里还是穿城而过的省道S205,车流拥堵、尘土飞扬,如今却以“三年工期两年竣工”的成县速度完成蝶变:西起抛沙河大桥,东至陇南路,全长9.5公里,时速60公里的“黄金方案”让沙坝镇到县城的车程从半小时缩至几分钟,15分钟生活圈由此真正闭环。更惹眼的是,大道与陇南首座斜拉大桥在青泥河上空交汇,桥塔如帆、碧波如练,成为城市新名片。
如今,成州大道不仅串联起陇南机场、十天高速、在建天陇铁路成县站、G567国道与S222省道,更托起沿线产业:总投资2.45亿元的玻璃制造项目投产,核桃仓储加工中心拔地而起,一条条产业路延伸至田间地头,农机轰鸣替代了肩挑背扛。
车流滚滚,人流熙熙。一笔大道,把远方与故乡缝在一起,也把产业与民生连在同一条向前延伸的线上。
路畅了,心也更踏实。步入成县中医医院,古铜药柜顶天立地,黄芪、当归、天麻、杜仲的清香与新风系统送来的草木气息交织,仿佛把整座山野搬进城市。
名医馆里,老中医三指轻搭脉,望神色、闻声息、问症结、切脉象,一气呵成;患者屏息凝神,只听得银针落盘微响,时间便慢了下来。隔壁药剂台,铜秤起落,药包翻飞,一剂剂“私人订制”的汤药递到手中,温热透过纸包直达掌心。再往里走,针灸理疗中心一排诊疗床整洁如镜,火龙灸腾起缕缕青烟,温热的艾柱沿着经络游走,颈椎、腰突、关节炎的疼痛在细针起落间悄然化开;拔罐的负压声此起彼伏,寒湿之气被一点点抽出,患者长出一口浊气,眉眼顿时舒展。
康复训练区,智能康复器械与传统针灸并肩作业,患者扶着扶手缓慢迈步,医师俯身轻语鼓励。中药茶饮体验区更是热闹,健脾安神、元气五宝、祛湿减肥……一杯杯琥珀色茶汤随季节更迭,入口回甘,把养生写进日常。健康体检中心则把“未病先防”做到极致:体质辨识仪一扫,人体成分、经络状态即刻呈现,医师据此开出个性化调理方案,让数据替群众跑腿。皮肤诊疗中心里,皮肤镜精准捕捉每一寸肌理,中药面膜、洗剂现场调配,痤疮、湿疹在草本清香中褪红消肿。
四十余载春秋,成县中医医院从1981年的小医院发展为拥有职工402人、床位400张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如今,新院区以60亩宏阔院落、50458平方米现代楼宇筑起区域医疗高地。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位省市名中医、4个省级优势专科,每年向下培训500余名基层医师,岐黄之术在这里长出新羽翼。院训“承德、精医、仁和、创新”立于院内,见证每一次脉诊的细腻、每一根银针的精准、每一包草药的温度。
药香袅袅,针火熠熠。一笔仁术,把传统与现代调和成温润底色,把健康与安心稳稳落在百姓掌心。
水清了,路宽了,名医到了。成县用三支“民生笔”,把“好日子”写进每一次呼吸、每一段脚步,也写进每个人嘴角上扬的弧度。站在青泥河湿地公园回望,这幅幸福长卷仍在延伸——河风继续吹,车轮继续转,杏林继续芬芳,而画卷最动人的落款,是老百姓眼里亮起的光。
(武都融媒记者:石晨 李剑超 赵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