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e法耀陇原】甘州区:“绿色检察”织密西部生态法治保护网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5-08-24 10:19:16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曹旭)在祁连山麓与黑河之滨交汇的生态沃土上,祁连山与61.8万亩黑河湿地共同构筑起独特的生态体系。张掖市甘州区检察院以“绿色检察”理念为指引,通过法律监督与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惩治+修复+教育”的生态保护新路径。8月21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黑河林场,采访了解张掖探索涉林公益诉讼补种补植基地模式,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

近年来,甘州区检察院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司法实践,聚焦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的生态修复环节,构建起“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的补植复绿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强化了法律的威慑力,更通过制度创新让受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实现了法律效果、生态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021年,甘州区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公安、林草等部门及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在黑河林场建立涉林案件补植补造基地,针对违法行为人“无地补植”“管护缺位”等难题,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缴纳补植费用等方式,确保生态修复责任落到实处。这一创新举措让法律惩罚与生态补偿形成闭环,既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又通过专业化、集约化的管护机制,大幅提升补植苗木的成活率。

以临泽县公安局侦查终结、甘州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田爱林滥伐林木案为例,被告人违反森林法规定,滥伐林木248株、立木蓄积41.5282立方米。案件审查起诉期间,检察院依据相关规定,按“1株树20元×3倍”标准,督促田爱林缴纳补植补造费用14880元。法院审理时,因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且积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最终以滥伐林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2万元。该案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既严惩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又通过经济补偿与生态修复的柔性手段,引导违法行为人从“破坏者”转变为“修复者”。

截至目前,涉林案件补种补植基地已代为补植苗木500余亩,昔日因滥伐、盗伐等行为受损的林地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基地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实践场,更成为集惩治、教育、修复于一体的法治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以案释法,让群众直观感受到破坏生态的法律后果,进一步强化“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法治意识。

事实上,甘州区检察院的探索并未止步于个案。下一步,该院将持续深化“绿色检察”实践,强化与林草、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推动生态修复基地从“规模化”向“精细化”升级。通过建立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机制、引入公益诉讼监督手段、拓展“补植复绿”至湿地保护、水资源治理等领域,持续织密生态法治保护网。

从祁连山麓到黑河之滨,从一株树苗的补植到500亩林地的重生,甘州区检察院以法律为笔、以行动为墨,正书写着新时代生态保护的检察答卷。在这片承载着西部生态安全重任的土地上,法治的力量正让青山更绿、让绿水长流,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绿色屏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