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甘肃力量”
——我省积极探索中医药“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模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从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从千年药乡到现代产业园,一幅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在陇原大地铺展开来……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科学统筹传承与创新,探索形成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甘肃模式”,既让古老医学在陇原大地焕发勃勃生机,为守护人民健康、赋能区域振兴、弘扬中华瑰宝注入强劲动能,又以事业固本、产业强筋、文化赋能的磅礴之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持续贡献独特的“甘肃力量”。
事业夯基:筑牢健康服务网
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追求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增强,实现中医药服务从“有”到“多”到“优”的转变,织密织牢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防护网,已经成了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我省按照“建高地、扬优势、夯基础”的思路,加紧建设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增强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便捷性。
全省已获批3个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兰州市入选2025年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同时,加紧建设2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1个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走进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医院项目工地,施工人员正加紧施工,全力保障按计划节点完成建设任务。作为2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服务西北地区高层次的医疗服务平台。
大批国字号项目落户甘肃,中医药项目、学科建设全面发力、“点面开花”,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难题正加速解决。
我省始终把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持续健全完善五级中医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中医强基层、基层兴中医”行动,让中医药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以前做中医理疗要往城里跑,现在在家门口也能看专家。”庄浪县大庄镇中心卫生院内,68岁的张鹏做着艾灸理疗感慨地说。他身后,3台远程诊疗设备连接着县医院专家团队,随时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目前,全省已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所有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使用全覆盖,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4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
产业腾飞:擦亮陇药“金招牌”
甘肃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我省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全省十大生态产业、14条重点产业链和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八大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突出道地品种,集中资源力量,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中药材由‘种得多’向‘种得好’转变。”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50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近70%,GAP基地规模占全国一半以上。
2022年,我省获批创建国家道地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最大的特色中药材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努力打造“厚道甘肃·道地陇药”品牌。目前,全省已有53个中药材品牌获地理标志保护,“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白条党参”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精品品牌培育计划。
从“中医药资源大省”到“中医药产业强省”,全省18个部门协同发力、共同推进,逐步构建全链协同发展新生态,助力中药产业再升级。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优势,我省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产地道地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集约化、产品品牌化的千亿级产业链条日益完备。
全省已建成84个标准化产地加工车间及6个产业园区,打造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家,并逐步构建立足西北、辐射全国的仓储流通体系。同时,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引进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让甘肃成为全国客商看好、青睐、称心的兴业“福地”。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成为甘肃中医药发展的生动注脚:2024年,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972亿元,比2021年增加41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今年上半年,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393.22亿元、同比增长18.44%,全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文化赋能:传承创新促发展
寒来暑往,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夜以继日,系统整理敦煌遗书中的珍贵医学典籍,建立敦煌医学特色诊疗体系,出版系列研究成果,让沉睡千年的中医药智慧重焕生机。
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穿越古今。甘肃中医药大学在传承敦煌医学、弘扬敦煌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我省全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深挖中医药文化“富矿”,积极推进中医古籍整理工作,系统整理35个特色中医学术流派,加快推进传承工作室建设。同时,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开展中医药文化陇原行暨“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行动和中医药“三进”活动,新建5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截至目前,全省已整理出版《武威汉代医简》《皇甫谧医学全书》等陇派经典古籍30余部,建立全省中医药古籍数据库,收录历代陇医验方、秘方1.2万余条,修复完成馆藏古籍980册。此外,陇中正骨手法等21项传统医药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甘肃中医药“朋友圈”不断扩大。
“敦煌医学科”在泰国揭牌,匈牙利等12个国家的16家岐黄中医学院(中心)稳定运营,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成效显现,累计诊疗患者23.69万人次,培训3000余名本土从业人员。
兰州佛慈等企业在海外注册产品数超1500个,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中成药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甘肃中医药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
我省已成功举办五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凝聚发展共识、引领产业发展、推进务实合作、扩大对外影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海外“中医热”的催动下,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来到甘肃。越南籍留学生阮玉山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跟随导师学习针灸手法。他说:“我打算学成之后回越南当一名中医大夫,让中医造福更多的人。”
保护、挖掘、发展、传承、弘扬……相信未来,陇原药香必将飘向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