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 爱心甘肃】
一次办成事 暖心又高效
——定西市残联纵深推进助残服务改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董旭东
家住通渭县平襄镇中和村的听力残障人士曲女士,以往申请重度护理补贴需乘车2小时赴县城提交材料。如今,在平襄镇政务服务窗口,她提交材料后经系统推送,现场即可完成审批,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办事”。
“残疾人,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困难重度残疾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出行不便。涉残业务办理事项多,需在残联、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间反复奔走,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办事成本和难度。”岷县残联理事长包海燕坦言。
今年以来,定西市残联认真落实省市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服务残疾人“一件事”改革落地见效。通过权限下沉、服务集成、数字赋能,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起“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服务新模式。
针对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证申领换领、就业失业登记等涉残高频业务,以往需在县、乡两级反复提交材料、跨层级审批的痛点,定西市坚持“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督促各县区将11项涉残高频服务事项下沉至119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受理。
“以前办理残疾人证需到县区残联,申请‘两项补贴’又要跑民政部门。现在进驻乡镇政务大厅后,所有涉残业务在这里都能一站式受理。办理残疾人证时,我们会根据其残疾程度和低保情况,同步为其办理民政‘两项补贴’及其他相关事项。”陇西县云田镇“残疾人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介绍道。
定西市119个乡镇均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整合民政、残联、人社等多部门涉残业务,全面推行“一窗通办”。同时,创新推出“帮办+代办+上门办”组合服务,变“群众找服务”为“服务找群众”。
针对文化程度较低及视力、听力、言语、精神障碍残疾人,设立“帮办代办”岗位,由工作人员指导填写表格、整理材料,帮办、代办线上业务申请。针对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则提供“上门办”服务,由乡镇残联工作人员和村级爱心助残员定期走访摸排需求,提供“一对一”服务,真正实现“特殊群体特殊服务”。
权限下沉以来,乡镇涉残业务平均受理时限从7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材料精简率达60%,“一窗通办”覆盖率达100%,群众办事环节从平均3次减少至1次。
“入户时,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教残疾人及其家属使用手机,指导他们用好‘甘快办’APP。这个软件功能强大,仅残疾人业务就能办理11项。”临洮县八里铺镇爱心助残员张兰芳说。
定西市积极推动涉残业务“网上办”“手机APP办”与线下服务深度融合。在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残疾人服务专区”,工作人员引导群众通过“甘肃省政务服务网”“甘快办”APP等平台在线提交申请;同时充分发挥新设立的爱心助残员作用,在进村入户走访过程中,详细解读涉残政策,手把手指导群众运用“甘快办”APP线上办理残疾证申领、“两项补贴”申请等业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
定西市残联分管理事长贾世雄表示,将结合实际持续优化服务模式,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务服务改革带来的高效与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