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克勤 通讯员 周爱玲 贺成武
金秋时节,酒泉大地硕果盈枝。连绵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金黄的梨子和各色西梅缀满树梢,枸杞田中簇簇红果如玛瑙般闪烁,农户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在这片孕育丝路文明的土地上,一场以科技为引擎、以种质资源创新为核心的林果产业变革正悄然涌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截至目前,酒泉市特色林果总面积达56.6万亩,年产果品21.17万吨,林果业年总产值30.95亿元。
种质库“小种子”,撬动产业“大革命”
在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林草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内,科技人员小心翼翼地为新培育的林果品种记录生长数据,并向种植户现场讲解相关知识。该所副所长孔德浩介绍:“我们致力于广泛搜集优异林果种质资源。近年自主培育的酒育红光系列桃、优选的青皮杏等品种,通过区域试验,不仅产量稳定、口感好,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我们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种质资源创新,为全市林果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质生产力,持续引领产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方向发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针对枸杞、桃、杏等特色林果产业在质量标准体系、产品竞争力及市场认可度等方面的发展瓶颈,酒泉市以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良种繁育、区域试验和试验示范为主要方向,通过“资源调查—种质保存—品种创新—产业推广”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特色路径。通过充分运用植物生态学分类技术,创新建立生态适应性分级标准,对特色林果种质资源的抗寒、抗旱、抗病虫、适口性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评级,为品种筛选与推广奠定科学基础。强大的科技支撑正持续为特色林果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科技进田间,果农增收有“底气”
“畸形果是因果实授粉不均匀或营养不良造成的;使用有机肥后土壤松软,果子更大;修剪枝叶时注意不要损伤果实……”在肃州区金佛寺镇下四截村3组成片的果园里,科技特派员孔德浩、刘建明和果农周玉成一起探讨如何让林果长势更好并减少农药使用量。周玉成在实践中总结出经验:自家果园使用有机肥后,化肥用量减少60%,仅化肥一项亩均节约成本约400元。
这样的科技助农场景,已成为酒泉发展林果产业的常态。周玉成说:“我经营18亩果树,包括西梅、梨和苹果。去年仅果树一项收入就达16万多元。许多果树苗用的是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提供的新品种,产品畅销不愁卖,今年的果子早就被预订了,收入肯定差不了。果树管理学问多,多亏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技术员常来指导培训,我们现在也懂得如何提质增效了。”
新质生产力勃发,乡村振兴底色亮
科技引擎持续轰鸣,激活了酒泉林果产业的一池春水。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林草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建立以来,围绕解决产业实际问题,通过对地域性特色品种和传统种质资源的收集、挖掘、保存和繁育,名特优新品种引进筛选,以及自主品种选育认定等多种方式,现收集保存特色林果种质资源280余份,并从中优选出酒育红光系列、酒香系列、青皮杏系列等8个代表性品种,在河西走廊及相似生态区推广试种,显著提升了酒泉特色林果种质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酒泉市积极与省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在枸杞高质化利用、桃抗逆品种选育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连续两年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特色林果产业真正成为全市林农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如今,在这片被科技唤醒的土地上,传统农耕被赋予智慧的基因,特色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如汩汩清泉,滋润着乡村振兴的沃野田畴,书写着塞上绿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