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从“山水画卷”到“共富答卷”——平凉乡村旅游的引擎力量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8-22 09:12:42

  □ 段睿珺

盛夏的平凉,青山叠翠如黛,乡村秀美如画,目之所及尽是沁人绿意。这份独有的清凉与景致,让这里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避暑胜地。

近年来,平凉市锚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陇东南文旅康养基地建设等重大机遇,以机制创新激活乡村旅游内生动力,靠农文旅融合推动特色化发展,凭品牌创建促进品质化升级,借资源整合撬动高质量突破。从 “风景”到“钱景”的蝶变,催生出“旅游引流、农业增收”的良性循环,一幅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桥的融合发展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崆峒区海寨沟

 一村一韵

  激活山水间的“致富密码”

盛夏时节,走进崆峒区麻武乡月明村,如诗如画的户外露营基地里撑起顶顶帐篷,农旅特色小游园中传来阵阵欢笑,处处都是慕名而来休闲纳凉的游客。这个曾经藏在深山的小村落,如今已是游人纷至沓来的“网红”旅游村。从“养在深闺”到“门庭若市”,月明村的蜕变,正是平凉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月明村地处崆峒区麻武乡南部,曾因地处偏远、产业单一而发展滞后。近年来,村子锚定“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 的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建成月明山庄、雾漫庄园、知山游园等核心景区,配套游客服务中心、生态餐厅、精品民宿、自助烧烤营地等设施,让绿水青山成为文旅康养的天然载体。

秉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理念,麻武乡还构建起“游客引进来、特产卖出去”的闭环模式。依托麻武康源公司、石家沟“共富工坊”等经营主体,当地开发出土蜂蜜、胡麻油、马铃薯粉条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带动群众种植刺苞头1500亩、马铃薯1800亩、胡麻2000亩,养殖土蜂600 箱、土鸡3000只。昔日藏在山间的 “土货” 变成游客青睐的“网红商品”,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共富。

在平凉,乡村旅游的活力不止于月明村。崆峒区小岔村依托和美乡村建设,合理开发森林资源,推出避暑纳凉、林间课堂、生态研学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绿意中亲近自然;麻武村、西沟村则借力生态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建成的轻奢营地成为市内外游客的“打卡地”,每逢周末便一房难求。

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离不开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近年来,平凉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原则,构建起社会资本注入、农户和村集体参与、各类经济实体开发建设的多元投资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崇信县柏树镇木家坡村打造的乡村旅游景区 梁乐 摄

在华亭市,大南峪村、朱家坡村、东沟村通过股份制改革,以村集体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盘活闲置宅基地、低效利用土地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米家沟景区通过转变隶属关系,加大投入改善环境、丰富业态,成功创建4A 级景区,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增收超30%。

静宁县双岘镇仙鹤谷景区的发展路径,诠释了农文旅融合的深层潜力。景区依托当地优质苹果产业基地及林草塘坝资源,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文化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秉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擎”理念,成为静宁县农旅融合的示范标杆。2023年7月,仙鹤谷被授予“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2024年7月,成功晋级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从崆峒山麓到泾水之畔,平凉的乡村旅游正以“一村一特色、一域一品牌”的态势,将生态优势、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当越来越多的村庄像月明村、仙鹤谷这样,在“农文旅”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一幅“风景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陇东大地徐徐展开。

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户外露营基地 牛栋 摄

  守住乡愁

  打造精品旅游村落

乡村是国家经济基础、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开门迎客”,更要注重文化体验、生态保护和康养等复合型价值的构建。

平凉市坚持以农为本,深入挖掘乡村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传统生活空间场景再现、历史建筑风格复原、地方民俗活动举办,创新发展具有乡野风貌、乡土风味、乡村文脉的特色村镇,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推进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2023年,崇信县打造乡村旅游A级景区4家,各景区注重把农业优势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突出主题特色,发展了乡村露营等一批休闲业态;赵湾景区依托村内“古树”“古泉”“古屋”资源,确定了“以古为脉、以槐为媒”的古村落保护开发思路,融合槐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注重保留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风貌,投资1165万元建成主题公园、文化长廊、花廊等,配套游客中心、停车场、游乐园等设施,开发土蜂蜜、槐花酒等旅游商品,还荣获“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成就奖”。

庄浪县石桥村景区依托西汉丝绸之路“张棉驿”、陈添祥地下党活动旧址,挖掘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梯田文化、民俗文化,建成了小吃一条街、民宿和生态餐厅,配套建设博望园、游乐园、采摘园等;上寨村房车露营基地填补了平凉市房车业态空白,基地通过联合房车车友会引流全国房车旅游爱好者,带动发展乡村露营、农家乐和民宿,将游客消费留在当地;陈堡村景区建成原生态民俗文化园和花卉基地,配套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常态化举办研学旅游、摄影展、书画写生、企业团建等活动;吴沟村发挥城郊优势,采取政府配建基础设施,招引企业布局旅游业态的市场化模式,经营的果蔬采摘、休闲体验等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依托崆峒山大景区和崆峒古镇的旅游资源优势,崆峒区崆峒镇聚焦文旅康养产业链为主攻方向,优化业态培育、完善要素保障、夯实基础设施、强化宣传推介,以西沟文旅振兴样板村为核心,辐射带动蒋家沟、寨子街、太统、鸭儿沟等和美乡村,着力打造集自然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农耕体验、民俗民宿于一体的“环崆峒山精品旅游村落”。

近三年来,平凉全市大力实施乡村旅游项目,争取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近2500万元支持崆峒区月明村、崇信县黄寨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各县(市、区)整合东西部协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开发,庄浪县连续两年整合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乡村旅游项目30多个,为平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夯实了根基。

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乡村旅游点 王靖乐 摄

  三产融合

  农民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乡村旅游应根植于县域,借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一二三产业特点,以农民为主体,以村域为单位,形成各自特色,实现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双向奔赴。

从“生态伤疤”到“文旅高地”,灵台县百里镇古城村紧紧围绕“百里达溪·达溪百里”生态文化长廊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建设,紧扣“一轴四区三带”总体布局,按照“规划先行、生态打底、项目为王、文化铸魂、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纵深推进全域旅游开发,着力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紧抓避险搬迁政策机遇,建成集中安置点5处,硬化路沥青铺油4000多米,新建便民景观桥5座,538户群众从小河沟道搬迁到了相对开阔的达溪河两岸,以村落民居变景观、道路桥梁成景点助推全域旅游开发。围绕生态百果采摘、农家风味体验、商周文化探踪,栽植石榴、樱桃、水蜜桃、中华红果等特色采摘果蔬5200多棵,打造烧烤园、民宿、露营基地、生态小木屋等经营点位4个,开发精品旅游线路3条。

近年来,泾川县白家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牛角沟历史文化资源与山水禀赋,积极争取省、市级“和美乡村”资金280万元,建成日光温室6座,完成道路硬化砂化建设,新建山泉水生产线,夯实农旅融合发展根基。成功吸引社会资金80万元,对11孔窑洞改造升级,建成集休闲、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水云轩”特色民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华亭市策底镇大南峪村自2015年以来,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环境整治等项目19个,先后建成户外露营区、餐饮娱乐区、采摘观光区、游乐互动区、休闲垂钓区等5个功能区,打造景区节点30余处,购置娱乐设备40余套。同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新路径,围绕“粽情端午”文化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出特色旅游产品。连续七年成功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先后开展了垂钓大赛、“乡村振兴杯”健步跑等活动,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大南峪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乡村旅游A级景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平凉市初步建立起了乡村旅游品牌矩阵。截至2024年底,泾川县郑家沟村创建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泾川县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平凉市创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21个,其中崆峒区西沟村、华亭市大南峪村、庄浪县石桥村、静宁县大路村被省上评为优秀等次;创建乡村旅游3A级景区25个;崇信县梁坡村创建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庄浪县石桥村一景

为全面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平凉市制定出台《平凉市加快建设文旅康养基地实施意见》《平凉市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各类扶持政策,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体育等资源,用打造景区的理念建设和美乡村、用经营旅游的思路经营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林果业种植、村容村貌整治、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融入旅游元素,实现旅游全域化、景村一体化发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品质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围绕这一目标,平凉市将高标准推进庄浪县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争取崆峒区、崇信县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整合“农、文、旅、养、居”等资源,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皇甫谧针灸、庄浪梯田等特色主题文旅康养乡镇,促进乡村旅游由“观光旅游”向“内容消费”转变;坚持乡村旅游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加快乡村等级民宿、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建设,争创省级或国家级品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活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