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责任到“格” 预警到“户”
——定西市激活“最小防汛单元”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崔家山村模拟强降雨预警,立即启动‘1263’避险转移!”近日,在临洮县中铺镇应急管控指挥中心,随着镇应急专干甘翠翠启动“一键喊话”系统,指挥大屏瞬间切换出中铺镇崔家山村的实时画面。
同一时刻,崔家山村村支书杨学志手机收到提醒信息,村口大喇叭同步传出指令:“乡亲们注意,防汛演练开始,请按指定路线转移!”
指挥大屏上画面流转,村道上已人影攒动。网格员王小红正搀扶着独居的杨大爷向村文化广场尽快前行。待所有人集合后,杨大爷望着井然有序的人群感叹:“演练多了,预警一响,就知道咱们该干啥、往哪走!”
这场发生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演练,是定西市将防汛单元细化到每个自然村、每户村民的生动实践。
高效演练的“密码”,在于定西市积极响应落实“1263”精细化叫应叫醒与避险转移机制:预报强降水落区,提前12小时精细至市级,提前6小时精细至县区,提前3小时精细至乡镇。对应这三个递进时间节点,同步启动人员疏散转移工作。
目前,全市1490个监测站点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入汛以来已发布预警信息35期,织就了一张覆盖“预警—响应—转移—安置”的全链条防护网。
面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和特殊地理气候的挑战,定西始终坚持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将精准预警、科学防控、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创新构建的“四级包保”责任网络(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社、党员干部包群众),2.4万名村社责任人严阵以待。在防汛体系的最末梢,全市5条主要河流、16座水库、275座淤地坝均实行“双责任人”制度,责任链条直抵百姓屋檐之下。
“防汛‘最后一公里’是关键!责任到‘格’是办法!”中铺镇镇长杨世祺紧盯着指挥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屏幕上,200多个监控点实时捕捉着河道水位、山体状况的细微变化,消防、气象、水务等多部门数据在此汇聚成一张“数字化天网”。
“我们网格员要继续构建短信、电话、微信群、应急广播、铜锣、喊话器多元立体的信息传递网,”他指着屏幕中偏远山区的监控画面强调,“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必须实施网格员‘敲门行动’!确保预警信息‘一人不漏’。”目前,全市4921名基层应急网格队员已对特殊群体全部落实“一人一策”避险方案。
责任要精准到“格”,扎实的隐患排查必不可少。
在临洮县新添镇,一张自然灾害风险发布图将地质灾害点细化到具体坐标,并标注了风险等级。这样的风险图已经在定西各地绘制完成,全市组建了120个排查组,采用“无人机航拍+人工踏查+专业检测”模式进行“拉网式”体检,对八大类风险源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截至目前,全市整治问题隐患1018条,已整改972条,剩余46条全部纳入台账跟踪销号。
随着防汛单元持续下沉,保障体系同步织密。
全市整合专业救援队、社会力量、乡镇队伍近6000人严阵以待,89类5000余件专业装备整装到位。市县两级指挥部建成“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2800余路视频监控构筑立体感知系统。2005台挖掘机枕戈待旦,830处避难场所物资齐备。
“我们将持续推动责任链条在基层扎根,进一步压紧压实县、乡、村、社‘四级包抓’责任,持续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和水平。”定西市应急局副局长赵小军说。(魏姣 崔桓)